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學者推崇金門是閩南文化最後一個基因庫

發布日期:
記者: 鄭大行/專題報導。
點閱率:442
字型大小:

二○○三年十二月六日,來自兩岸三地以及世界各國學者專家齊聚金門,召開了我國第一個以閩南文化為主題的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推崇金門是「閩南文化最後一個基因庫」,縣長李炷烽則在致詞中強調,將以申請登錄「世界遺產」為目標,致力於文史遺跡的維護與保存。

為期三天的「二○○三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十二月六日至八日在金門舉行。這項學術盛會的緣起要從監察委員黃煌雄、尹士豪說起。兩位監委二○○○年進行了一項「金門閩南文化與戰地文化維護總體檢」調查案,認為金門因為長期發展遲滯,意外保存了完整的閩南文化風貌,絕對有價值可申請登錄為「世界遺產」,也從這項調查案衍生出「二○○三閩南學術研討會」以及「二○○四第八屆世界島嶼國際會議」的舉行。

縣長李炷烽在致詞中表示,這項活動能在金門舉辦,意義格外重大,因為金門島民來自中原,承襲了傳統漢文化,朱子教化以來更是聞風鼎盛、崇儒重禮,不論是渡過「黑水溝」到澎湖、台灣,或下南洋尋覓商機,漢文化都是經由金門傳播出去,讓金門成為閩南原鄉之一,此外,受到南洋殖民文化影響,「中西合璧」的多元性也相當珍貴。

由於金門突出的戰略地位,以及近代幾場戰役,金門長期發展遲緩,正因如此,也讓金門意外保存了完整的歷史文化風貌。李炷烽認為,金門稱得上是當代的世外桃源,集「生活、生態、生產、文化」於一身,相對於大陸經歷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以及台灣現代化過程中的摧毀,金門堪稱「閩南文化最後一個基因庫」,值得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加以保存,縣府也將以申請登錄「世界遺產」為目標,持續各項努力。

黃煌雄則表示,曾經是古戰場的金門,如果能取得「世界遺產」地位,在人類歷史發展上將是非常重要的指標,而這項目標也值得海內外與兩岸共同關切與努力。

這項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由文建會指導,縣府主辦,當時的縣立文化中心(已升格為文化局)策辦,由剛剛升格獨立的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執行。開幕式選在縣府多媒體簡報室舉行,並由與會者進行一場「金門文化論壇」,以及大會專題演講。隨後則區分「歷史學」、「社會與文化」、「城市、聚落與建築」、「文化資產與社區營造」等四大領域,在金門技術學院的六個會場進行論文發表。

在三天的會期當中,共有台灣各大學、中央研究院、大陸的廈門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日本神戶華僑歷史博物館、瑞典等各國學者專家七十餘人與會,二百五十餘名學員參加,邀請到七位國內外著名學者發表專題演講,經審查錄取四十九篇學術論文,於會中正式發表。山后民俗文化村的創建人之一,王敬祥長孫王柏林,也特別兼程返金參與盛會,並回到老家祭祖、掃墓。活動期間主辦單位還為與會者安排傳統聚落之旅、戰地風光之旅、僑鄉洋樓之旅、歷史街區之旅,由縣府特約解說員及金管處義務解說員肩負起導覽任務,也為深度、文化旅遊做了一次良好示範。

在金門文化論壇中,目前擔任文建會世界遺產推動小組成員的成大建築系教授傅朝卿表示,世界遺產的加入,起碼要六到十五年的努力,且同時間必須做許多事情,他勉勵金門鄉親要有「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傅朝卿表示,世界遺產關心的不僅止於幾棟古厝獲得保留,而是整體環境的問題;他強調文化觀光與文化保存有時互補、有時相互抵銷,希望業者及相關單位共同努力,讓文化為觀光加分。傅朝卿也在論壇中抨擊少數對金門文化沒有敏感度的建築師,強調他們對金門造成的破壞,甚至比八二三砲戰還可怕。

這項學術盛會雖然只有短短三天,累積的成果卻已逐漸在金門開花結果,縣府投注在古厝維修與保存的預算額度逐年增長,古厝及傳統風貌的維護也逐漸獲得更多民眾認同,而金門技術學院也增設了「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系」,自九十四學年度起正式對外招生。

有關世界遺產的推動,文化局委託中國技術學院建築系針對地區百餘個自然村傳統聚落進行現場調查及分析,已於去年十二月完成九十三年度「金門傳統聚落提報世界遺產初期準備計畫」,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公約實施作業指南」的精神與規定,研擬出金門傳統聚落與建築文化遺產的顯著普世價值,希望在未來四、五年以後,在鄉親的合作下,能完成各項保存工作與相關管理維護完善制度的建立,並有效實施,讓金門地方文化遺產能躍升為世界級遺產。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