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許氏宗祠走過四百餘年歲月
牆上數不清的牌匾與古樸的宗祠之美,走進位於南門的許氏宗祠,讓人有一番強烈的感動,沒有繁複的雕樑畫棟,但古樸當中卻越見風華,這座已經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宗祠,長期扮演凝聚宗親情感的角色,歷經歲月、戰火無情的洗禮,依然有如許氏族人精神堡壘般的屹立不搖。
才在去年花了六百五十多萬修繕完畢的許氏宗祠,是明朝萬曆年間所興建的,四百多年來經歷無情烽火洗禮,卻也在無數次翻修下,屹立不搖,成為許氏族人長久以來的生活中心。
許氏宗親耆老許加壯表示,長久以來地區以五大姓為主,分別為陳、許、蔡、李、黃,其中許姓與蔡姓為官者最多,許姓從明朝起,文官武將就有上百位,較知名的有許獬(人稱會元公),與許福(任萬曆年間監察御史),所以宗祠當中翰林、進士、會元、舉人匾額,不甚枚舉,甚至宗祠的牆面還不夠懸掛。
碩大的許氏宗祠是五房頭設計,就是「五絡」,位於最後一落的祖龕,供奉著第一世的許祖,而從許氏到許加壯目前已經有二十一世,祖龕上的牌匾是由民國四年的福建巡按許世英所獻,宗祠當中不只種植有樹木,還有二座獨特的天井,據許加壯表示,這是古人以風水考量所設計,希望可以儲財,財源廣進之意。
而包括許水德、許歷農、許信良等人都曾經到宗祠祭祖並獻匾,而宗祠的一角,也有許燕澤、許燕輝、許燕熙三兄弟得到德國醫學博士的匾額,相當醒目。
為了讓宗祠可以更穩固,此次修繕還特別針對樑柱部分進行加強,所有的樑柱都有經過防腐與防蟻處理,讓這個許氏宗親的精神堡壘可以更加穩固,繼續扮演許氏宗親守護者的角色。許氏宗親會理事許秋霖也表示,目前許氏宗親每年有兩次大型的祭祖活動,就是俗稱的「吃頭」,分別安排在清明與冬至,每年總會吸引三、四百位許氏族人參與,其中許多人都特地從台灣趕回來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