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第一僑村城中教師許志傑應邀細說從頭
國家公園金門管理處日前邀請城中教師許志傑,以「變遷中的珠山聚落」為題,舉辦演講會,許志傑表示,人文薈萃的珠山村,可以說幾乎就是整個金門島千百年來的縮影,但面對地景空間一再改變、迷失於傳統與現代矛盾糾結中的珠山聚落,未來何去何從,許志傑則不免憂心。
因為有個住在珠山的姑媽,因為有三個「麻吉」好友住在珠山,因為與太太情定珠山,因為::::,有太多因為,所以,任教於城中的許志傑,對珠山有一份特別的感情。
許志傑分別從「珠山宗族的移民歷程與社群關係」、「珠山聚落生活生計的時空變遷」、「珠山聚落民居建築的時空變遷」、「珠山聚落祭祀活動的時空變遷」等面向,來探究珠山。
薛姓族人自稱「黃帝世家」,許志傑從薛氏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閩北地區的發展,來追溯珠山薛氏的發展脈絡。
許志傑也談珠山聚落的開莊與遷移、珠山聚落的區位條件、宗族發展、珠山聚落的社群關係。由於珠山薛氏族人源自福建福安廉村,許志傑也比較二地的區位條件。
珠山薛氏繁衍為五房,包括:禮房、信房、義房、仁房、智房,根據許志傑的調查統計,以禮房人丁數最多,幾佔百分之三十;而在婚配關係與空間分布中,珠山人婚嫁以金城、古寧頭為主,姓氏則以許、李、陳、黃為多。因為交通所限,婚配以西半島的金城、金寧為主,東半島少之又少。
關於珠山聚落生活生計的時空變遷,許志傑從僑匯時期、日據時期、軍管時期、解嚴時期來探討當時的生活與生計情形。
珠山鄉親旅菲律賓者眾,造就珠山成為「金門第一僑村」的美譽,因為有僑匯的挹注,妝點出珠山與眾不同的僑鄉空間語彙,因為僑匯的支持,顯影月刊得以順利發行,紀錄下民國十七年至三十八年珠山的點點滴滴,也因有僑匯為本,珠小新式教育得以推展,家鄉人才得以培育,更因為家家戶戶有僑匯支助,珠山成了全金門島消費能力最強的地方。從錯落一方的燕尾、馬背、洋樓,儘管容顏已褪,仍難掩昔日的神采,就可想見當年的風光。
談到「珠山聚落民居建築的時空變遷」,許志傑特別提及珠山前低後高、坐山觀局的的梳式佈局風水形式,也談及傳統民間建築、僑匯經濟洋樓建築、軍管時期民居建築、國家公園民居建築。
許志傑說,珠山的洋樓建築是「東西方的一場邂逅,土洋文化的交流」,他更指出,雖然都有洋樓建築,但因為僑居地的不同,珠山與水頭還是有所差別,珠山是「異中求同」,水頭則是「同中求異」。
在說明「珠山聚落祭祀活動的時空變遷」時,許志傑認為,由信仰中,不難窺見血脈源流,金門供奉保生大帝的「大道公廟」多,因為源於泉州一脈;來自漳州系統的,供奉的是「開漳聖王」;客家鄉親,祭拜的是三山大王。
珠山的風華,讓許志傑驚豔。許志傑也坦言,相關單位在珠山「地景空間」的修復與改造上,有其貢獻,但是,公部門的介入,也將珠山聚落導入「傳統與現代」的兩極思維,陷珠山於兩難的矛盾情節中,究竟珠山該何去何從,許志傑憂心之餘,也提醒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