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坑道藝術蔡顯國攝影展亮相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507
字型大小:

為了不讓周末留白,原訂周一才正式開幕的︽金門人︾坑道攝影展,昨天已經先期開放給民眾參觀。在「成功坑道」中,蔡顯國的黑白攝影作品既是主角,也是配角。他希望訪客不要只看他的作品,還要從坑道的縫隙,去尋找一些記憶,發現一些蹤跡。

蔡顯國用成功坑道舉辦攝影展,既傳達作品的意象,也喚起坑道的情懷。一幀幀的作品,就像是坑道裡的標點符號,帶著人們重新閱讀坑道。謎樣又尖稜的山壁、清冽而滴溜的山泉,值得細細品味。

要進成功坑道,要由編號「CW011321.A06」的軍營進入。牆外有一幅巨幅廣告,主題照是門開三分,掩扉而立的阿婆;臉上是縱橫的皺紋,門上是斑駁的木紋。

由左邊的通路,循著十七級階梯彎轉而下,便可進入洞口。進洞後的第一張照片是老士官閉目燃煙的畫面。老士官的大名叫張傑,常拿著一部相機,開著一部已有年紀的黑色汽車;他開過小吃店,店中牆上有「吃飯不談政治」的誡語,許多人都對他留有印象。

在蔡顯國的鏡頭下,張傑上半身打赤膊,左臂有「精忠報國」的刺青。歲月悠悠,這位曾經要「打第一仗、立第一功」的老兵,頭上長出白莖,臉上堆著黑斑。雄風不見,髀肉復生,但老兵的臉上則是怡然自得的。右手打火機的火花點燃了香菸,眉右的「七月流火」也是亮著的。紙捲的菸支取代了血腥的槍支,一縷微光,化嚴酷為溫存。老兵歷百劫而未凋,這讓人聯想到元曲大家關漢卿的詞餘:「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元曲︽一枝花︾的這幾句,可以用來形容天性樂觀或韌性超強的人。

走過老兵,陸陸續續出現的作品有如下的境頭:一個阿婆、一個婦女各抱著一個新生命。一身黑衣,身子傴僂的阿婆,弓身返抵民俗村,黃毛狗(影像中為白色)跑來領著她回家。天燈即將朝天怒飛,一個小朋友臉上流露出喜上眉梢的神色。一名婦女舉著大杵舂擣,攢眉苦臉中雜揉著堅毅。一位瓊林婦女在捻土豆。一個身影在復興中華文化的標語前收拾番薯簽,一旁有三角型的畚斗。四名老人在室內打四色牌,門外老舊的插座下,一名男子無神地倚在門聯,神色茫茫,略顯灰黯;一位阿伯(以賣豆花為生)在餵豬,人畜之間,藏著若有若無的情感。工人推著剛熱氣騰騰的酒糟,廠內水氣氤氳::。

這一幕幕被蔡顯國拍攝下的場景,被安排在成功坑道的射口、轉角或岔道中。除了攝影作品本身之外,參觀者還可以在岩壁或岩縫找到許多舊事的密碼或陳跡,例如一些綽號、一些編號(一七二四T、一四三五T。T代表「梯」),或一些縣市的名稱。此外還有一些標語和教戰守則;例如:「看不到不打。瞄不準不打。打不到不打。」蔡顯國表示,這些刻記,有許多是臨別時留下的,內容或顯或隱,但都代表了不想把它忘掉的堅持。

蔡顯國這次展出的二十多幅作品,拍攝的年代距離十多年。他想起早期(民國七十二年)拎著相機到浦邊拍照時,曾被軍人趕出去的畫面;阿兵一直盯著把他送到村外才罷。早期軍、民衝突與和解、交融的故事,或許也糾結在照片人物臉上的某一條皺紋中。

︽金門人︾坑道攝影展昨天先期開放後,發生跳電的情況,更加深了坑道神祕的感覺。為了防範停電,展出單位將準備一些蠟燭,也歡迎民眾攜手電筒,可以更清楚地觀察細微的地方。如果發生停電,參觀者最好原地感受及體驗,不要慌亂,工作人員會儘速重啟電源。蔡顯國表示,透過這次的展出,他希望金門人重返坑道,看看昔日的生活,尋找往日的記憶。希望在幽暗的地道中,尋找光源,重新發現自己的價值。他希望成功坑道(或其他坑道)展覽結束後可以被再利用成為觀光資源。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