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登翰鑽研台港澳文學史
曾任福建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福建省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會會長,長期鑽研於文學研究的劉登翰,在來金參與海峽兩岸三地書畫聯展的書畫藝術家中,顯得格外特殊。
事實上,鑽研台灣文學史、香港文學史、澳門文學史,也曾參與過金門史稿撰寫的劉登翰,在文學史的研究地位,備受推崇。
一九三七年出生於福建省廈門市,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早年在廈門日報當過記者,因此,除文學研究外,也從事散文、報告文學、新詩的創作,出版過「山海情」、「瞬間」、「純粹或不純粹的歌」等詩集,以及報告文學集「鍾情」、散文集「尋找生命的莊嚴」,另外,也主編出版「台灣文學史」(上、下卷)、「中國當代新詩史」,九○年代才轉而專心從事學術研究。
劉登翰在八○年代中期寫過不少報告文學作品,八○年代後期因報告文學大多淪為吹捧企業家的商業之作,加上研究工作繁忙,便較少再進行相關創作。
對於報告文學的發展,劉登翰認為,做為一種文體,它是不可能消失的,因為讀者越來越關注社會問題,也希望看到更多反映社會現象的報告文學作品。而目前的報告文學發展,也已朝著帶有社會問題研究及全社會的觀照方前進,諸如:中國農民問題、計劃生育問題、高考問題、環保問題等,雖然這樣關注全大陸的寫作格局,對目前的他而言,過於吃力,不過,一向堅持「從人的角度寫歷史」的他,已計畫繼二十年前完成的報告文學作品「鍾情」之後,再回過頭寫一本報告文學集,回顧省思當年他書中的這些人物(諸如朦朧詩人舒婷),二十年後的處境,再由其中反思,造成這種變化的真正原因為何?
專長於區域文學史研究的劉登翰,也比較台、港、澳三地的文學發展與特色。他指出,台灣有很長的文學發展歷史,進入現代後,又深受日本、中國五四運動影響,而統、獨的社會思潮,也促成文學發展上的一再分化;香港就較遲緩,他說,魯迅當年訪香港並進行演講時,還指香港是個「無聲的世界」,因此,基本上,香港文學是五四運動後才開始慢慢發展起來。他也表示,香港因受英國殖民,加上都市化明顯,都市文學、消費性文學因應而生,文學的社會消費性強;至於澳門,文學歷史較香港早,十六世紀時,葡萄牙便進入澳門,給了澳門文學發展的滋養。
劉登翰說,「澳門土生」是澳門社會的一個奇特現象,這種現象也影響到澳門的文學發展。「澳門土生」指的是澳門當地一群葡萄牙與廣東人結合生下的混血後代,他們有著洋化的外表,會用葡萄牙土話、廣東話、過著中國節日,卻不會使用中國話,這種中、葡文化交纏的現象,也形成澳門文學發展上,一個奇特的所在。
劉登翰強調,台、港、澳三地背景不同,台灣固然文學特質最強,港、澳的文學發展亦有其獨特性,而這樣的多元發展,事實上,有豐厚了中國文學的整體發展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