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技舉辦閩南文化資產研習營活動

發布日期:
記者: 許加泰/專題報導。
點閱率:314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建築與文化資產保存系暨閩南文化研究所籌備處副教授江柏煒在「2005閩南文化資產研習營」活動中,以「僑鄉研究的一些新發現」為題,分享他多年來致力研究僑鄉文化資產的學術經驗。

江柏煒以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僑刊之一的福建金門珠山「顯影(The Shining)」為例,引介1920s|40s年代金門社會生活、僑匯經濟、海外僑鄉事蹟、政治時局、文化變遷、建築活動等。最後,進一步探討僑刊、鄉訊史料應用於僑鄉研究的可能性。

江柏煒指出,閩粵為近代中國著名的僑鄉,海外移民及歸僑眾多。在昔日交通不甚便捷的情況下,海外僑居地與僑鄉間的聯繫,經常必須仰賴僑刊、鄉訊的報導,這些刊物一般由各僑鄉宗族所辦,刊行於海外,讓華僑得以了解家鄉動態與相關事聞,不過由於國共戰爭、文化大革命之故,多數僑刊、鄉訊沒有保存下來。他說,僑刊、鄉訊一般乃是由海內外鄉僑募款支助,由家鄉的讀書人來編撰,定期出版後寄往僑居地。內容往往報導了僑鄉的各種事務、社會動態、親族消息,甚至會有針對特定事件加以評論,是華僑家族聯繫的重要管道,也因為記載了大量當時的各種訊息,僑刊或通訊成為我們瞭解僑鄉社會生活、經濟聯繫、家族組織、教育啟蒙、文化價值觀、洋樓建築等主題之重要史料,是僑鄉近現代歷程最直接的註腳。

他表示,「顯影」創刊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九月,為福建金門珠山薛氏族人僑刊,由薛永乾及薛永浪所創辦。民國二十六年至三十四年間日軍侵華,金門被軍事佔領,「顯影」被迫停刊,抗戰勝利後,「顯影」應運復刊,由畢業於廣西大學的薛崇武主編,看重全縣地方新聞,每月發行數百份,免費送閱南洋群島各地,「顯影」影響力大大提升,雖為月刊,但「顯影」並非每期均能順利出刊,除受到戰爭的影響外,募款的多寡也決定出刊的期數,總計來說,「顯影」共發行二十一卷。民國三十八年國軍進駐金門,實施嚴格的軍事統治,白色恐怖人人自危,像「顯影」這類進步思想、批評時政的刊物,極易受到政治上的株連,因此,主編薛崇武將孤本交給了於後浦(金城)老街上開設「存德藥房」的珠山姻親顏西林(創辦者薛永乾的女婿)保管,顏氏將之密藏於藥櫃中,幸而渡過漫長的軍管時期未被查封,相對於其他金門的僑刊,如水頭「塔峰」、歐厝「獅聲座談」、古崗「古岡月刊」因擔心白色恐怖而多數自行焚毀,「顯影」的保存格外具有意義。

江柏煒說,「顯影」刊物報導了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以1929年的婚禮費用,結婚禮儀,自身裝飾、房中用具、箱廚等、聘儀、豬羊、定聘禮物、衫褲羅帕、金手環、納采禮物、簥木盛鼓吹費、筵席、其他什費。單項費用的比較,以筵席費為例,二十桌二百元,一桌十元,以今天物價一桌四千元計,折算當時物價應乘以四百倍。總費用:1129元,以今日物價來看,乘以300倍,為451600元。1929年的農業生產,昔日以地瓜苗為計算單位的土地度量,一栽即為地瓜苗一株的大小。1350栽為1000平方公尺,換言之約0.74平方公尺。坵,泛指金門的農地,早期並無確切面積,一般來說,一坵從800至1400栽左右之面積。民國五十年代農地重劃以後,才進一步分為大耕坵1000平方公尺及小耕坵500平方公尺。

他說,在社會生活的狀況,生活娛樂,透過「顯影」的鄉聞報導,可以讀到許多關於1920s|40s年代金門僑鄉社會的生活娛樂,生動地再現了昔日的生活形貌,閩南傳統戲劇戈甲戲(高甲戲)演出情況;台灣歌仔戲班來金演出情況、煙館、禁賭與禁煙的情況;至於近代治安事件與地方自保,1920s|30s年代及1945|49年間,閩粵僑鄉治安不靖,家屋被搶、輪船被劫屢見不爽,這些盜匪有些是沿海各縣的賊寇,有些竟是擁槍自重的軍隊,「顯影」各卷直接記載了這段時期金門的治安事件,嚴重的治安問題,使得華僑視歸鄉為畏途。

江柏煒說,從「顯影」各卷對於洋客通訊及僑匯資料的記載中,發現當時的薛氏族人之出洋地遠比我們已知的複雜,除了菲律賓各港埠外,當年珠山洋客的足跡包括了馬來西亞的三寶壟、英屬海峽殖民地新加坡、荷屬印尼群島、泰國等地,範圍十分之廣,另外,從裡面的記載,我們也可直接證實出洋者多為青壯男性,女性出洋者不多。(上)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