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譽翔金門開講文友爭睹風采
美麗女作家郝譽翔,昨天下午在金門縣文化局分享文學創作和旅行談時,認為寫小說係透過文字開啟想像力,而不是對價值的判斷。從旅行中也能讓自己抽離現實,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方向,讓生命找到著力點。
金門縣文化局所舉辦的這場「全國閱讀運動─作家有約」講座,昨日下午二時起邀請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郝譽翔演講。演講的題目是「文學閱讀、創作和旅行」。現場也吸引包括福建省政府秘書長翁明志及愛好寫作的文友、鄉親三十餘人參加。
金門縣文化局局長李錫隆在介紹郝譽翔時,也強調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並有助增廣見聞,在寫作上更能下筆如神。他也以自己去年到過埃及、希臘、德國參訪旅遊,也認為金門受限島嶼較封閉,也鼓勵大家有空都到外面走走,定能讓眼界大開,不再是井底之蛙。
這次應金門縣文化局之邀來金演講的郝譽翔,係台灣大學中文博士,現任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小說集︽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初戀安妮︾、︽逆旅︾、︽洗︾;散文集︽衣櫃裡的秘密旅行︾;電影劇本︽松鼠自殺事件︾;學術論著︽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編有︽當代台灣文學教程:小說讀本︾。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華航旅行文學獎、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等。
郝譽翔指出,這次是她第三次來金門,對金門的獨特性令她印象深刻。她說,自己是一九六九年生,二十八、九歲博土班畢業後,到花蓮教書後才知道創作,因為喜歡自由自在,雖然自己的人生大半都在學校度過,對社會了解少、淺薄,當然個性還是蠻天真的。就因為社會閱歷少,她自覺對生活的理念,係對人性比較感興趣,因而從小到大喜歡投入文字的世界。
郝譽翔也說,進大一是唸台大政治系,還是羅文嘉的學妹。但唸一年後就因自己不喜歡政治,純粹個性不合而轉系。轉系後讓她找到自己生命著力點,選擇文字做自己要走的道路。她認為,能花費生命大半去創作,在每個人生活會面對困頓同時,透過文字紓解,就是醫治自己最好的良藥。
郝譽翔也以自己喜歡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創作理念,強調在小說世界中要停止道德判斷,最重要的是透過文字來開啟豐富想像力,產生對世界的感到好奇。她也以自己創作的「逆旅」一書,寫的是自己父親,一位外省流亡學生由校長帶著從山東青島南下,搭船到澎湖的故事旅程。她也感性指出,自己一歲爸媽就離婚,爸爸的不負責任,讓姊姊形容爸爸是陌生的熟人。
郝譽翔在一九九一年跟隨父親回大陸山東老家探親,在農村吃饅頭跟韭菜,聽不懂他們的話,卻跟這些親戚生活了十幾天,感受又是另一番滋味。她認為,透過文字小說能幫助我們想像,雖然人性複雜,但能體會人性有善有惡的一面。她也以陶淵明說過「人生實難」這句話,強調人生是很大的功課,而小說的處理人性疑惑和困難,當獲得讀者共鳴時,就能體認人生的快樂和痛苦。而內心複雜情感的說出來,即在安頓一個生命。
在大學教現代文學的郝譽翔喜歡旅行,她認為,生命不斷旅行,四處旅行能讓生命保持新鮮。並以自己的父親當年走遍大半江山,流亡到湖南,住在死很多人又鬧鬼的廢墟,一旦逃難到杭州,還是想去西湖玩。這樣的逃難還有心情玩,這種經驗讓人無法想像。當然,這趟逃亡旅行的確不可思議,也讓做子女的體認「逆旅」即人生旅館,大家都是旅人。而另一層意思即人生逆著方向旅行,尋找過去歲月和回憶。
郝譽翔也喜歡村上村樹的「吃人肉的貓」這篇文章,她說,文章內寫著已結婚的兩個男女同事因外遇,雖都不想破壞家庭,但外遇一旦被掀起,就鬧很大,雙方伴侶要離婚,兩人工作也丟了。最後兩人決定出國旅行,到地中海某個小島住一段日子,女的懂當地小島語言,從當地的報紙消息,得知一名獨居老人死了很久才被發現,還被自己養的貓啃食,最後,這名女的去買礦泉水就一去不回來,男的則繞在小島問說吃人肉的貓到哪裡去了,終了還是一無所有。
郝譽翔還舉了一個西班牙導演寫的劇本,說一名男子愛上鄰家跳芭蕾舞女子,但這名女子因出車禍變成植物人,男子自願到醫院應徵看護,還讓這名植物人女孩懷孕,男子最後被關進看守所自殺,女的則奇蹟式甦醒過來。郝譽翔認為,小說在開啟人的想像力,但千萬不要淪為是對價值的判斷。
郝譽翔也強調,每次旅行都是一種離開,到金門也是一趟旅行,希望兩岸交流更頻繁,那是非常有意思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