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特載》哲人其萎民族同悲─追悼海協會會汪道涵先生

發布日期:
記者: 報導。
點閱率:308

故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先生辭世屆滿一週年之際,驚聞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病逝上海的消息。在這令人感傷的時刻,關切兩岸的人都看到,辜汪象徵的兩岸互動時代已經一去不返。回首兩岸這些年的波折起伏,後輩想掙脫「一個中國」和「九二共識」的死結,恐怕還得從辜汪兩老的苦心孤詣裡找到起點。對兩岸關係而言,兩老相繼辭世,哲人其萎,民族同悲。

汪道涵先生以「紅朝國師」之姿擔任海協會會長,是江澤民時代對台政策的關鍵性影響人物,他開放式和創造性的思維,化解許多兩岸危機,也為九○年代的兩岸關係開創許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回顧這段兩岸協商的歷史,海基會在民國八十二年二月成立後,海協會也在當年十二月成立,並由汪道涵先生出任會長。兩年後,在兩岸各界努力下,促成新加坡辜汪會談,簽署四項協議,並建立兩會的制度化協商,為兩岸揭開對等溝通協商的新頁。民國八十七年,辜汪二老再度在大陸會晤,汪道涵先生提出「一個中國」八十六字新論述,為兩岸僵持不下的「一中」原則解套,為兩岸和解奠下良基,更成為世間對兩岸關係的美談。

汪道涵先生原有機會在民國八十八年十月「登台」,為兩岸兩會歷史性的台北「辜汪會談」再創新局,但因李登輝拋出「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岸定位論,不但阻絕了汪道涵先生赴台談判的計畫,也導致兩會制度化協商機制遭到重挫。民進黨執政以來,由於不承認「九二共識」,海基、海協兩會所扮演的角色形同虛設,在「三通」與「直航」的議題上,始終無法打開協商的大門。「小三通」政策的推動,除了地方的奔走努力,益加印證辜汪二老對兩岸發展的貢獻與影響既深且遠。在辜汪主導兩會的時代,兩人始終稱職的扮演對抗風暴中的緩衝,為兩岸關係保留創造性模糊的可能。換句話說,沒有二老兩度會晤為兩岸帶來融冰契機,「小三通」根本沒有實現的希望;本人因緣際會,先後三次趨訪汪老於上海衡山賓館,屢述兩門(金門、廈門)恢復直接往來對金門發展之必須與重要。參與並見證此一歷史轉折之進程,慨嘆辜汪二老一年之內先後凋零隕落,不勝其噓唏。

斯人已遠,汪道涵先生逝世後,歷史定位蓋棺論定,在兩岸關係里程上,與辜振甫先生同垂青史留名;儘管形勢移轉,兩會功能逐漸隱沒,但看戲人落幕時回眸,兩位老人的身影卻仍在暗處閃耀不已。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