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障青少年適性發展最重要
沒有問題少年,只有少年問題!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但少年卻是比兒童更接近主人翁的一群人。社會對老人、對兒童,都投注了許多注意力,但對少年這個區塊,相對地卻將它忽略了。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系教授王順民,昨天應金門縣身心障礙者服務中心之邀,在九五年身心障礙者親職教育講座中,談論身障福利的發展趨勢,並提供與身障者相處一些方法。
在研習課程中,王順民表示,少年問題是教育或社會教育中,最麻煩的一部分。早熟的少年不一定成熟,不一定懂得正面、積極地去面對人生;對少年的信任,不應流於放任,對少年的寬容,絕不等於縱容。正常少年如此,對身障少年的教育更是不容易。目前,社會對身障者,仍是以主流的價值加以套用;其實,對身障者,與升學有關的教育未必是最重要的|如何適性發展,才是更應該討論的課題。
臺灣社會對殘障的教育,在六歲以前有醫療(早療),六到十五歲有國民義務教育(特教),但十五歲以後的升學教育,就大大的不利於身心障礙者。真正可以上大學的殘障,其實是少之又少。王順民提供了一些與身障者相處的原則。例如,與視覺障礙者相處時,不應隨便移動盲者的物品,盲人通常有自己歸類和定位的方式。盲人也可以欣賞電影,雖然看不到畫面,但陪伴者可以低聲為他解說劇情。
與聽障者對話時,要面對面,以眼睛直視對方,讓他看清楚臉部表情和唇形的變化。
與腦性麻痹者相處時,勿以卑視的態度對待他們,應保持平常心與他們交談。不要以責罵的方式,逼他們做出受限於生理因素的動作;也不要將他們的錯誤行為,完成歸諸於殘障的身體。
與肢障者相處時,要一視同仁,給他和一般孩子同樣的教養。
與智障者相處時,要接受孩子的特殊狀況,不要把疾病視為家庭的恥辱,要培養愉快的氣氛,讓孩子快樂。
與顏面傷殘者相處時,要以平常心相待,不要特別提及患處。他們多半已習慣自己的外表,每個人也應該學會超越外表的美醜,欣賞他人的內涵和能力。
與植物人生活,要經常為他翻身、搥背,促進血液循環,避免褥瘡。
家有失智老人,不必隱瞞事實,要常帶老人家出門散心,經常與他聊天。
對自閉症孩子的教育,應以具體、感受明顯、刺激強烈的方式為之。教材要由淺入深,盡量將步驟劃分得細小。
對精神障礙者,千萬不要責罵、嘲笑或歧視,以免加重病情。
對頑性癲癇,日常生活不可過於限制,過度保護可能使孩子失去許多學習及與人互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