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新加坡學生張家傑愛上金門原鄉

發布日期:
記者: 陳榮昌/縣府報導。
點閱率:504

因為深愛金門,祖籍金門的國立新加坡大學地理系學生張家傑利用暑假返金,以金門地區的戰地形象為主題,撰寫畢業論文,昨日並拜會訪問縣長李炷烽,李炷烽除暢談金門經驗外,也希望張家傑在海外為金門發聲。

現年二十四歲的張家傑,祖籍為小金門後井,祖父為後井人,祖母則為小金門雙口人。祖父於年輕時前往新加坡打拚,從此落腳星洲。在新加坡出生的張家傑,這是第四次來金。二○○三年十二月由新加坡移地來高雄受訓、當兵,是他第一次返金,從此便喜歡上金門。因為即將升上大四,主修人文地理的張家傑利用暑假(新加坡大學五月份便開始放暑假),於五月十日來台,並返金收集、撰寫論文,預訂七月十九日返回新加坡。

昨日張家傑在縣府秘書董群廉、交通旅遊局人員陪同下,拜會縣長李炷烽,針對金門的觀光發展、戰爭經驗、金門戰史偏重國軍輕忽民間歷史、鄉親要求國家公園退出金門的原因、金門未來的發展等問題,訪問縣長李炷烽。

縣長李炷烽表示,金門先天條件不足,水電缺乏,人力不便宜,要想發展工業等各種產業相當困難,但金門因長期軍管,生態環境未受破壞,又有豐富的僑鄉歷史、閩南文化,各種閩南古厝、西式洋樓林立,加上金門戰地特色,碉堡、坑道據統計多達二千多處,因此,發展觀光變成較可行的一條道路,而這些豐厚的人文內涵,也成為金門發展觀光的最大本錢。

李炷烽也回憶八二三砲戰當年,大家荷槍實彈、全民皆兵、躲避砲彈的情景。當時年約五歲的他,猶記得全家攜著毯子躲在壕溝的畫面。他也記得,因為許多牛馬畜牲被砲火打死,讓平常吃肉不易的一家人,可以大口吃肉、飽餐一頓的往事。而入夜後,天空盡是猛烈砲火交錯的危險情勢,更讓他印象深刻。

李炷烽說,家裡曾中彈二次,當時連聽到風聲都會以為中共的砲彈又來了,讓他和許多金門鄉親飽嚐戰爭的可怕,也在內心滋生只要和平不要戰爭的心願。

對於國家公園的設立,李炷烽表示,國家公園以環境保育為宗旨,但台灣的國家公園設立地點都在高山或者人煙罕至之處,但金門國家公園卻是設立在村落之間,與百姓要求開發的立場不同,加上金門國家公園範圍大、經費少,無法進行更妥善的維護,卻基於保育立場處處設限,自然引發民眾不滿,縣府是民選機關,當然要尊重民意,他認為國家公園出發點是好的,但也應顧及民眾意見及現實需求。

對於金門的未來發展,李炷烽表示仍應以觀光發展較適合,金門的閩南古厝、戰地風情、僑鄉文化、自然生態各有特色,另外,在金門還可看到全世界四分之一的鳥類種類與生態,這些都是金門的發展本錢,只可惜開放觀光後,地區欠缺永續經營的策略與規劃,業者削價競爭,破壞地區整體旅遊市場與評價,令人嘆息。為重振地區觀光榮景,李炷烽認為地區業者應力行自律、做好規劃。李炷烽強調,金門的前途在大陸,過去,台灣只將金門當籌碼,當做向世界宣傳與對話的工具,未能以金門在地的角度看待金門,因此,金門一直無法當自己的主人,他認為,只要中央給金門政策,金門就有發展機會。

至於對未來的期望,李炷烽說,希望金門不要再有戰爭,因為長期處在戰爭陰影下的金門鄉親,對戰爭危害的感受最深,所以,金門可以成為人類覺醒的園地。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