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惠安阿嬤回娘家鄭勸情長路亦長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481
字型大小:

惠安九十四歲的老人鄭勸(鄭藏),在離開金門娘家七十四年之後,在泉州和金門直航事件中,成為焦點。她撩起了陳年事,許下了歸鄉願。如今,大陸當局已核給她一張從未擁有過的身分證;在熱心人士的安排下,七月十七日,她將要回到久別的南門街。

雙十年華履惠安,九十四歲返金門。孀女當日為愛奔,阿嬤如今把根尋!|這一則鄭勸阿嬤要尋根的故事,不但成了大陸媒體的要聞,大陸官方、民間,以及金門各界,都努力在為鄭勸圓夢。在熱心人士的贊助下,她將由孫、媳、醫師及大陸的地方官員、媒體陪同,從廈門直航金門。

鄭勸(鄭藏)一行人共有二十五人。陪侍的親人包括次孫康玉明、陳瓊華(次孫媳)夫婦、三孫媳楊小雙等。

拿了身分證 將圓返鄉夢

鄭勸又名「藏仔」,她在二十歲時,跟隨後夫定居於惠安。未幾,後夫到南洋,而且一去不回;她只好獨力把女兒養大,如今已做曾祖母。七十四年來,他鄉變故鄉,家鄉成夢鄉;兩岸直航,彌縫了政治上的鴻溝,還讓她擁有了身分證,鄭勸的夢,就快圓滿。

看到家鄉人 未語淚先流

鄭勸的故事傳開之後,金門愛心基金會(財團法人)許金龍(董事長)根據這位惠安阿嬤記憶中的街景,希望為她找到有血緣關係的近親。至少要有人不親土親的熱情,好讓鄭勸回到金門時,可以有抒發的對象。他希望金城南、北門及與鄭氏、惠安有淵源的鄉親,可以在七月十七日上午十一時三十分,到水頭碼頭歡迎這位老人家。

許金龍於本月五日到八日期間,曾專程到惠訪探望鄭勸。︽廈門日報︾則於七月七日,以「一聲老姑婆,慰藉七十餘載鄉愁」,在要聞版中,報導了這件事。報導中說,當鄭勸看到來自娘家土地上的同鄉人時,伸出了枯瘦的手,緊緊握住許金龍的手,淚眼相對,感慨萬千::::。

許金龍表示,鄭勸記憶中的夢土,最明確的就是金城南門街的天后宮和親戚開的豆腐店。如今「媽宮」仍在,附近也有已經收攤了的百年豆腐店。七月十七的鄭勸返金之旅,老阿嬤將會被安排到街上走走,到媽祖廟上香,祈求國泰民安,請神明保祐好心的人有好報!

從鄭勸在惠安的家,開到廈門,車程要二個小時,且路途顛簸。為避免老人家太勞累,訪金團將於七月十六日從惠安出發,先在廈門過夜;十七日才搭乘十點三十分的「新集美」班船直航金門。

金門愛心基金會、金門紅十字會、鄭氏宗親會、惠安同鄉會預訂備妥輪椅,於十六日到廈門去迎接鄭勸。已知的成員包括許金龍、鄭清平(南門里里長)等。

為了替鄭勸阿嬤圓夢,除了企業贊助旅費(例如春暉旅行社)之外,大陸泉州及惠安的巿縣、鎮村等各級領導,則支援人事並陪伴同行。金門愛心基金會已行文邀請福建省政府、金門縣政府、金門縣議會、金城鎮公所等政府機關的首長,一起參加這次的交流,共同為這件充滿人道精神的事情,表達關懷。

愛心基金會 將愛心接待

金門愛心基金會等單位,今天將開會討論接待事宜。主題為:「關愛敬老,喜迎惠安阿嬤鄭勸回娘家;濃濃鄉情,啟動金門鄉親,共盡地主誼。」

鄭勸離開金門七十四年無法回娘家,是一種歷史的傷痕。這些傷痕,來自束縛人性的舊式禮法,來自世界大戰的紛擾,來自兩岸對峙的烽火。如今,文明社會講的是性別平等,兩岸關係講的是八緣之親(史緣久、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語緣通、神緣合、俗緣同、商緣廣;語出廈門文化局前局長彭一萬)。鄭勸與娘家牽攣乖隔的例子,可能只是九牛一毛,卻在歷史的機緣中,得到廣大的同情。兩岸人士,都想盡力彌補那些歷史的傷痕!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