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夏蟬高鳴譜出快樂的夏天協奏曲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1,404

夏蟬如雷鳴,脫殼在林間。聲聲震巖谷,日日喧百篇。夏季裡蟬聲震耳,若把聽蟬比聽禪,一天下來,長長短短,可以聽上好幾百場。不僅如此,在山谷或林野,處處可以看到「金蟬脫殼」後留下的衣甲。

到金門旅遊的大人或小孩,看到活生生的蟬兒,就會興奮不已,甚至還會採幾枚蟬殼回去做紀念|不過,遊客們最好把影像和記憶帶回去,把「蟬衣」留給大自然。

蟬蛻去翳膜後留下的軀殼又叫蟬衣。蟬蛻的動作,被人們引申為「解脫」,或表示成道、成仙、成佛。聽蟬有時也被雅稱為聽禪。有一種蟬科就被命名為「法師蟬」;它是黑色的,叫聲悅耳。

金門人印象較深刻的蟬是「紅脈熊蟬」。它是黑色的。熊蟬的鳴聲是蟬科中最宏亮的;鳴聲最密集的時間是夏季中午之前。牠鳴叫的目的是為了吸引雌蟲前來交配。熊蟬的「若蟲」會在地底下生活五年,然後爬到樹上羽化;牠是不完全變態的昆蟲,在成蟲以前的階段叫若蟲;此時翅膀和生殖器官尚未發育完成,但外形與成蟲相似。

紅脈熊蟬的「閩南話」是「大烈」。從八十幾歲到三、四十歲的金門人,許多人小時候都有捕熊蟬的經驗。老人家小時候用蛛網捕蟬;中年人則用捕蠅紙上的黏膠。在物質不豐富的年代裡,金門人的童年就是以蟬當玩物。有些人甚至把熊蟬置於灶中的火星上烤來吃。不論男生、女生,許多人都有相同的經驗。不過,這種有害生靈的娛樂還是杜絕為是。

老一輩的金門人會用蟬殼來治病。據︽本草綱木︾所載,蟬殼可治小兒噤風、大人失瘖等。

金門人對同翅目各種蟬類的稱呼有「蟬蜅蠐」、「青吱仔(青蠐)」、「蟬仔」、「紅娘仔(黑翅蟬)」。

在太武山和五虎山可見的蟬科有翠綠色的薄翅蟬,翅膀有完全透明感。體長約二點四公分到三公分。在榕園可以看到咖啡色的「蟬蜅蠐」,身體上有黑斑,樣子像草蟬,但翅膀是不透明的。在楓香林一帶有機會看到紅脈熊蟬;牠的體色是黑的,體長約四到四點七公分;上翅的翅脈有一半是橙紅色的。黑翅蟬體長約二點四到二點六公分,除胸部兩大斑紋和腹部是紅色的之外,餘為黑色;在金沙鎮公所現址還是一片林野時,經常可以看到牠們,但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蟬也可以叫「螓」或「蟪蛄」。︽詩經︾用「螓首蛾眉」形容美女。︽莊子︾以「蟪蛄不知春秋」來比喻生命短促及見識短淺,因為蟬的生命有限。同樣是一個「蟬」字,卻可以被用來比喻無知、得道或脫逃(金蟬脫殼),不但寓意多元,甚至相反,真是妙用無窮!

蟬是很有「文化背景」的昆蟲,金門因為綠化有成,隨時隨地都有一些大自然的產物可以上接千古,下啟人文。夏天到金門觀光,應該卸下勞碌的衣甲,逃離凡塵,好好聽它幾場蟬鳴,換得心靈上的解脫!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