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區滄桑一場爆炸一場夢
古區,一個以陳氏宗族為主的西半島聚落,國軍退守金門時改稱古坵,多年前正名為古區。半個多世紀前,就在一九五四年「九三砲戰」期間的九月十六日下午,因為村中的國軍彈藥庫被中共砲彈擊中,村中二十餘戶人家被夷為平地,幾乎毀於一旦,成了著名的「古坵大爆炸」事件。
古區,位於金門縣金城鎮境內,地緣接近金門城,國軍退守金門後,改村名為古坵,現已正名為古區。古區村後的燕南山因朱熹在該處設書院講學而知名,朱熹講學,教化金門子民,影響所及,使得金門自宋朝開始到明清,就出現四十三位進士,「金門無地不開花」,形容的正是地區文風鼎盛的情況。古區在明朝時也出過進士陳昌文,目前古區陳式宗祠前仍保有中舉的進士旗杆座。
談起「古坵大爆炸」,出生古區村的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表示,一九五四年「九三砲戰」期間,古區村前的蔗糖廠,借給國軍第十九軍充當彈藥庫,做為存放雷管、水雷彈等爆裂物之用。九月十六日下午三點,不幸被中共砲彈擊中,引起大爆炸,全村二十六戶民宅,有二十五戶夷為平地,造成二人死亡、多人受傷的悲劇,全村幾乎化為廢墟,只有門牌號碼一號的古區雙落大厝,也就是燕南山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文泰的祖厝,因距離彈藥庫最遠,得以逃過大劫,成為金門這場世紀大爆炸的最佳見證。
楊樹清指出,當年該村的彈藥庫被中共巨砲炸成三丈四深度的坑洞,綿延一公里的古區村建築物幾乎全被夷為平地。楊樹清說,因為已是「九三砲戰」的第十三天,村民早有警覺,二百多位村人事前已疏散至鄰近的珠山、東沙、歐厝等村,或就近在村外的防空壕內躲避,只有三、四戶人家留在村內,否則傷亡還會更加慘烈。
楊樹清表示,爆炸時,住家離爆炸點僅一百多公尺的陳水成、董秀綿一家十四口,全被壓在斷垣殘壁中,當時二十三歲的文山村榮譽幹事陳振裕、陳永傳、張金輝等人,率先趕抵現場救人,陳振裕因冒險救人,還榮獲一九五八年第一屆全國好人好事。
楊樹清感嘆,幾乎毀村的古區村民,生命財產損失難以估計,卻僅獲得大陸災胞救濟總會補償每戶二包水泥的救濟,進行重建工作。另外,當時的司令官胡璉則在村後燕南山麓廣植肥皂樹,並請來高甲戲團公演壓驚。
楊樹清的古區老家,也在這次爆炸事件中,化為烏有,父母靠著殘磚片瓦,以及四散土塊,才又將就地打造好如今的簡陋房子。
事隔數十年,古區村早已變了模樣,一幢幢美麗的新式洋樓,以嶄新姿態從田野中冒出,壓擠著昔日的破舊低矮屋宇;交錯縱橫的花崗岩道,替代了當年的泥土小路,只有筆直粉白的肥皂樹幹,依然高高擎起古區的湛藍天空,顧守著古區村後的僻靜天地,以及當年殘存的幾許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