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鴒騎牛背千年傳唱不絕

駕鴒騎牛背千年傳唱不絕
金門的村郊,常常可以看到八哥騎牛背的畫面。八哥騎牛背,已經有千年的歷史;更貼近金門話的說法,或許應該叫做:「駕鴒」騎牛背!
八哥原本叫鵒或鴝鵒;︽臺灣縣志︾、︽恒春縣志︾等文獻都說是南唐後主李煜(九三六|九七八)把牠改名為八哥的。
中國歷史,繼唐朝之後是五代。南唐是五代時,中國南方的割據勢力之一,也就是十國之一。五代是梁、唐、晉、漢、周五個前後遞嬗的朝代;一朝被篡,一國繼之,國家的領袖都稱皇帝。十國包括:吳、楚、閩、吳越、前蜀、後蜀、南漢、南唐、荊南、北漢;這些國家同時並存,向五代稱臣,接受策封,但國祚幾乎都比五代中任何一個朝代長;這些政權的領袖都稱王,被稱為國主。金門在五代時,屬於十國中的閩國。閩國由王潮、王審知兄弟建立;兄弟倆率移民由河南固始進入福建。
金門的開發,與王閩的經營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古代的金門人,常以來自河南固始為榮。
閩國後來被南唐等政權瓜分。南唐的國主是李煜;他也是文學家,擅常以白描的手法寫詞,詞風被清代詞家王國維譽為「神秀」。
李煜是一國之君,鴝鵒的鵒字,發音與李煜的煜字相同,可能因為避諱的緣故,被改為八哥。
八哥雖然是一種會學人說話的鳥,但是再怎麼聰明,恐怕也難以背出李煜的任何一首詞。不過,八哥喜歡騎在牛背上的那股神氣,卻與南唐或五代那些國主們,想要躍馬中原的處境有點相似,志向與實力似乎大小不相稱!。
在五代十國中,各個政權為了稱王或稱帝,導致大小戰役接連不斷的,連泉州只有五縣大的領主,都想要稱帝,而被譏笑為「五縣天子」。李煜和他的父親李璟,也都有一匡天下的雄心壯志。李璟就是唐中主,原本是個文學家皇帝,因為向後周稱臣,自去帝號,才改稱國主。在逐鹿天下或割據一方的比賽中,李煜所擁有的南唐滅了閩國,但南唐最後還是被宋朝給統一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是李煜︿虞美人﹀詞上闕的內容。同一首詞的下半闕是:「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許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的文才足以流傳千古,但若要以武力統一中國,大概就只能是「八哥騎牛背」了!
八哥在閩南語或金門話中,發音是「加令」,但比較正式的寫法可能是「駕鴒」。駕鴒的相關記載見於連橫的︽臺灣通史︾:「駕鴒,或作迦陵,則鵒也。畜之馴,能學人言。」意思是說,駕鴒和迦陵都是鴝鵒的別名。牠是一種可以被養馴,也可以學人說話的鳥。
八哥學舌的歷史是很悠久的!花蕊夫人的作品中有如下的描述:「小院珠簾著地垂,院中排比不相知。羨他鸚鵡能言語,窗裏偷教鵒兒。」這首詩字面上的意義大概是說:看到人家養的鸚鵡會說話,感到很羨慕,便偷偷地教八哥說話。花蕊夫人是五代後蜀主孟昶的夫人,姓費,有宮詞百首流傳後世(另有其他的說法)。
八哥騎牛背的歷史也是很悠久的!在宋人梅堯臣的詩裡也找得到:「牛背雙鴝鵒,煙陂共入時。草枯行解美,日晚趁群遲。閒載寧辭遠,相鳴不間雌。初驚牧人去,飛上野桑枝。」這首詩的詩名就叫︿牛背雙鴝鵒﹀;描述牛背上一對八哥在坡地上閒散覓食、求配的情形。詩中的相關的描述,時時在金門上演;金門真是一個詩情畫意的島嶼!
馴養八哥,也是金門民間常見的行為。︽臺灣縣志︾說:中國南方的習俗,會在農曆五月,也就是鵒鶵鳥毛羽新成時,抓來飼養,並教牠人語。︽恒春縣志︾的記載就比較殘忍,志中根據︽淮南子︾和︽幽明錄︾的說法:八哥斷舌,可使人語。在農曆五月五日修剪八哥的舌頭,使舌端變圓,就可以讓牠學說人話。
要教八哥說話,其實是不需要動刀動剪的。中國大陸的研究說:剪舌讓八哥說話並沒有科學依據!要教八哥說話,在幼羽至成羽期間,是最好的時機;時間應該安排在每天早、晚空腹的時候,周圍要沒有噪音或雜音。教的內容,音節應該先少後多;等第一句學會後,才教第二句。每當八哥說出清楚的人話,就可以給牠香蕉或昆蟲等食物做為獎賞。通常,八哥學一句話要三天到一個禮拜;能學會十句話,就算是很聰明的八哥了!如果能用已經會說話的老鳥帶小鳥,或在教話時,讓鳥對著鏡子叫,成效會比較快。
八哥是雀形目.椋鳥科.八哥屬的鳥種;又名:了哥、鸚鵒、寒皋、鴝鵒、中國鳳頭八哥、鳳頭八哥。牠生性好動而喧噪,是雜食性的鳥類,以昆蟲為主要的食物。牠全身的羽毛主要是黑色的,帶有光澤;兩翅有白色的斑紋,飛行時會比較明顯;從下方看就像一個「八」字,這可能是八哥得名的由來。
在金門,八哥會成群跟在黃牛的後面,啄食被牛犁翻出土面的蚯蚓或蟲子。牠們也喜歡啄食牛背上的虻、蠅,這才是八哥騎牛背最重要的目的!
八哥是巢無定所的。牠們會在古牆的縫隙中居住,也會在屋簷下或樹洞內棲息,有時候還會以喜鵲或黑領棕鳥的舊巢為巢,或借用翠鳥的棄穴。牠聰明,不怕人,數量又多。牠們的存在,使金門的田園風光更活潑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