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榮湖景色格外明媚動人

春寒料峭榮湖景色格外明媚動人
榮湖波平如鏡時,太武山「加倍」美麗!
昨天的天氣稍有寒意,卻沒有風,榮湖的湖面沒有絲毫的清漣或縠紋;陸地上的景物,清清楚楚地倒映在湖裡,太武山在水中倒立的倒景,也格外明媚。當一座太武山變成「兩座」太武山,景色當然也就「倍加」美麗了。
從金門各處看太武山連綿完整的全景,有幾處比較理想的地方:一處是榮湖虎嘯橋;一處是太湖靠近海水淡化廠的湖畔;一處是田浦水庫出海處的堤堰。
在榮湖看到的太武山,比較趨近古人所謂的「仙人倒地」。「浯洲斷嶼入海水,仙人倒地臥不起」是明人曹學佺所寫的詩句。
曹學佺(一五七四迄一六四六年)字能始,號石倉,又號澤雁,福建侯官人(侯官為今之福州)。他是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明思宗天啟年間任廣西參議。唐王時官至禮部尚書。明亡後,在山中投繯(上吊)而死,年七十三,卒謚忠節。他著有易經通論、周易可說、書傳會衷、春秋闡義、輿地名勝志、蜀中名勝記、西峰字說、石倉歷代詩選、鳳山鄭氏詩選、石倉集等。大陸江蘇古籍出版社印有曹學佺集二冊,這部書的簡介說他為學以博洽著稱,對文學、經學、文獻學、史地、文字、天文、宗教等,都有涉獵;最終以民族大義殉節報國。
從榮湖虎嘯橋看太武山,頭、頸、胸、腹、股、脛、蹠等等,宛然俱足。靠近慈德宮的橋端,可以觀賞太武山全景;靠近虎嘯亭的橋端,則可觀賞局部放大的水中倒景。
從榮湖望去,汶水頭就在山水之間。汶水頭是明代金門儒士黃偉的出生地。黃偉是明武宗正德九年(西元一五一四年)進士,有「品格完人」之稱;他曾改良金門的禮教,是金門讀書人的標竿。在汶水頭有紀念他的邦伯祠,在汶浦頭有奉祀他的慈德宮。
黃偉留給後人一首︿九日登太武巖﹀詩,全詩內容如下:「落葉蕭蕭九月天,芒鞋緩步武巖巔。靜觀身外渾無物,未許人間別有仙。野徑黃花隨意折,暮雲紅日共誰延?何當風景清如許,歷遍蒼崖詠石泉?」
詩中描述他在秋天登太武山,對著黃花、蒼崖、清泉、奇石盡情遊覽或吟詠,有人在仙境的瀟灑。太武山是金門的靈山,黃偉在太武山上俯仰天地,遠離塵囂,與大自然天人合一;這時候,他快活得像神仙,根本不必要求什麼仙。有趣的是,在黃偉死後,他真的被當成神仙,立廟崇拜。
太武山自古有十二奇勝,包括:太武巖、香几案(玉几案)、蘸月池(浸月池)、眠雲石、偃蓋松、跨鰲石、石門關、古石室、蟹眼泉、倒影塔、千丈壁、一覽亭;後來又列入:海印巖、羊腸路、萬頃田、風動石、步雲梯、蠣房石等,成為十八勝。(十八勝另有不同的版本。)
榮湖雖是民國六十三年才興建的人工湖,卻與太武山做了最完美的搭配,應該有資格與十二勝或十八勝齊美。宋代文人蘇東坡的曾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總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在金門,太武山的全貌卻可以在榮湖畔一覽無遺。金門的觀光行程,實在應該把榮湖、斗門步道、太武山配成一套。
林乃斌(民國二十五年曾參與發動重建倒影塔)曾為太武山的十八勝題過詩,第一首序詩的內容是:「太武山傳十八奇,古今遊客每詩題。人工勝景多荒廢,惟有天然舊蹟遺」。可見,人工造景若缺乏維護,就會隨人事湮滅,只有天然勝景才能長久保其天真。
榮湖,是天然與人工搭配成功的一個實例(雖然榮湖的水喝起來不美);可惜,到這裡欣賞湖光山色的人不多。這一處美景,如何利用,如何維護,都是大問題。太武山的全貌,很容易因為樓房的林立而被割裂。現存幾處觀賞太武山全貌的地方,不知還能維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