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周測試小寶寶性向盛典

抓周測試小寶寶性向盛典
小寶寶也有性向測驗?其實指的就是傳統習俗「抓周」,隨著社會越來越進步、繁忙,雖然很多繁文縟節都已經省略,不過「抓周」這項習俗依然深植民心,家長都希望用這項方式,提前發覺小朋友的興趣志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可見一斑。
昨日蔡家小朋友要過一歲的生日「作度晬」,小朋友的阿祖(曾祖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們選擇在祖厝舉辦「抓周」儀式,首先要敬拜神佛、祖先,外婆家則要備妥俗稱「頭尾(從頭到腳的金飾、衣飾)」的衣物,內家則須備妥十二件抓周用的物品,內容有秤、尺、書、算盤(計算機)、雞腿、蔥、芹菜、雞蛋、銀元(一對)、墊腳龜、毛筆、硯臺等。
長輩們先將小朋友穿上外婆所準備的全新傳統長袍馬褂,接著將「小壽星」抱入端坐在客廳地板的大型米篩,腳需踏墊腳龜,小男生面向供桌方向,女嬰則面朝廳門方向,並將事先備妥的用品一字排開,供「小壽星」自由挑選。
結果蔡小朋友在看到這麼多「玩具」,一度不知如何抉擇,最後他還是一把抓起了秤、尺,據老人家表示,秤表示將來可能可以成為商人,至於尺則是表示將來可成為設計師、建築師。
據了解,新生兒若手持「蔥」表示聰明伶俐,抓取「文房四寶」或「書本」則表示愛讀書寫字,算盤/計算機寓意會當商人、會計師,適合從商;錢幣則是將來會很富有;雞腿代表有福氣,表示一生將不愁吃穿;芹菜代表勤勞;而這一種首次舉行的「性向測驗」,誤差率遠低於千分之三,準確度幾近百分之百。雖然這項儀式目前尚沒有科學根據,不過老一輩的人還是堅信不疑。
此外,這一天也有另一種有趣的習俗,就是用包子擦嬰兒的嘴,口唸:「臭嘴去,香的來」,並把包子丟給狗吃,或者給他(她)「米香」(爆米花)吃,祈願嬰兒從此以後能漸除乳臭,將來成為很吃香的人。
其實,有關抓周的記載,最早在中國的北齊時期即有。當時的大文豪顏之推,就在家訓中,做了提醒。根據「顏氏家訓」記載著:「江南風俗,兒生一期,要製作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刀尺鍼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恣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
而在宋.吳自牧︽夢梁錄‧育子︾也記載:「其家羅列錦席於中堂,燒香秉燭,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並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於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謂此為「小孩之盛禮」。
到了現代,時下的家庭生的小孩並不多,相對的對孩子的各項大小事都相當關心,連帶「滿周歲」的慶典也就格外注重;另外,抓周準備的物品也隨著時代有所變化,過去準備的十二項物品無法完全代表現今的新興行業,所以包括聽診筒(醫師)、六法全書(律師)、滑鼠(電腦工作者、程式設計師)、手機(電信業者)、刀劍、槍(軍官、警察)、麥克風(歌星)、金卡(擁有錢財)等新興抓周物品因應而生。
到底是「抓周」還是「抓週」?根據教育部的辭典其實二字都通用,而抓周又有別名為「選才」,通過抓周的小朋友,長大後是否真能如願以償,各方說法不一,見仁見智,其實重點還是在父母對小孩的管教、啟蒙教育,但學者還是建議,在為寶寶度晬時,趣味性應高於對寶寶的期盼,如此才能真正共享抓周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