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奼紫嫣紅杜鵑花舞春風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319

大舞台前的龍陵橋邊和湖邊,現在已經是杜鵑花的小舞台。環池數百步,密植了三色的杜鵑花,有鮮穠嬌豔的桃紅,有風神秀雅的素白,有綺麗柔媚的粉紅。

古人說「落花水面皆文章」,龍陵橋邊這些含芳吐鮮,淑氣怡人的杜鵑花,正是澤畔的風雅頌,林下的賦比興?

杜鵑在春光中盛開時,榮華滋碩,美豔奪目。當它們飄搖於風雨時,憔悴含幽,姿態著著嬋媛。縱然風狂雨妒,致使好物非牢;但是,當紅衣褪卸,素衣剝脫後,香魂或付諸流水,或托之迴風,或覆於紅泥,落花猶帶殊顏。不過,當容華完全枯黃乾槁,就不免讓人驚覺韶光易逝,芳菲難久。

大舞台前、龍陵橋邊的杜鵑,每年都這樣花開花落,只不過花開之時,鮮少有人游賞,花落之時,也乏人憐,可惜了花謝花飛所賦成的起承轉合。

從杜鵑花叢回看大舞台,那裡原是私人經營的保齡球館和舞池舞館,但卻猝起猝落,好景不常,很快就成為金門眾多廢墟中的一座。

從環島東路順著杜鵑花步道往太武山方向前進,約六、七十步,就是龍陵橋。橋身樸質小巧,高僅三階。橋頭上註明是中華民國戊戌年(四十七年)仲春時由忠勇部隊所建。據說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過去整治龍陵湖及周邊環境時,曾經毀去附近原有的一塊石碑。金門就是這樣!建設總是伴隨著破壞。有些文物,平日關心的人不多;等知道要關心的時候,東西又已經杳然無跡。

龍陵橋所在的湖邊,有二十餘株檸檬桉;大者約有二人合抱,小者只有兩隻手的食指和拇指合圍。其中有一株檸檬桉的兩根支幹先平行後交纏,被好事者刻上夫妻樹。刻字者的想像力固然不錯,但惟恐他人不知,就恣意刻上幾個字,卻成了視覺障礙,對樹木是一種傷害,對景觀也是一種破壞。這種畫蛇添足的事,也見於五虎山和太武山的龍舌蘭。

年年春天,杜鵑花都以龍陵橋周圍當成小舞台,擺盪著迎春之舞。不過,今年花卻遠遜去年,因為少了湖水映照之故。一泓池水,往往景色加倍美麗,但今年似乎又有工程在進行,水已抽乾。

金門似乎也是一個花無千日好的地方。民國九十三年九月和十月間,勝利路上的臺灣欒樹曾以金花如雨的美景宣告栽植成功,此後花開的情景卻一年遜於一年,到後來道路施工,又受到摧殘,竟有整株被推落的情況。此外,裕民農莊到惠民農莊之間的行道樹,去年有紅芳火欲燃,桃花萬朵開的盛景,但今年農曆春節前,也受到管路工程的摧殘,有整株崩落的慘況;更早之前,進出下湖水庫的砂石車,也往往會在行進間,輾過枝條或樹身;如今許多桃樹都已變形或歪傾。

龍陵橋邊的杜鵑,會不會也因為施工,成了啼血杜鵑?實在很難說!所以,若有時間,還是先睹為快才是。古人認為杜鵑花是因為杜鵑啼血滴地才成此花名;當杜鵑鳥在春天來時,也總是一聲催得一枝開。龍陵橋畔不知道有沒有杜鵑,但卻有杜鵑科的褐翅鴉鵑。鴉鵑呼鳴,杜鵑花開,春天的聲、春天的形,都包藏在這小小的天地之中。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