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參與公共建設熱門模式BOT簡介
BOT、BOT,現在許多公共投資建設都採BOT案進行,縣府目前也選定水試所、金門農工職校先期規劃,準備採BOT方式興建飯店,到底何謂「BOT」?
BOT係指(Build - Operate - Transfer),即興建|營運|移轉,也有人稱為「特許興建營運模式」,亦即由政府將土地設定地上權後,出租給民間業者從事開發及營運,經特定時間後,再移交給政府。
BOT為近年來政府興建公共建設的熱門方式之一,民間承包商在特許期限內,負責設計、籌措經費、興建、營運與管理,在興建完成後,進行營運,並回收成本、償還債務、賺取利潤,特許期結束後,將項目所有權移交政府。
各項重大公共建設,凡屬於自償性項目者,原則上均可由政府提供土地、相關設施或釋出相關權力方式,積極規劃採「興建、營運、移轉」(Build, Operate, Transfer,簡稱BOT)方式,獎勵民間投資經營,或由民間自備土地,自帶資金來參與公共建設之興建、營運。
BOT的運作方式,這些年來已經蔚為風潮,成為許多國家執行基礎(公共)建設的一種重要方式,如英、法之間的連通隧道,香港西區過港隧道,馬來西亞南北高速公路等,不勝枚舉。國內的高速鐵路與中正機場捷運系統與民間企業的簽約建造,都是採BOT方式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之模式。
為何要採用BOT?學者認為主要由於政府經費短缺,學者指出,因社會福利支出持續膨脹,但稅收卻無法相對增加,導致各國國庫出現入不敷出的窘境,但是資本支出(亦即公共建設)是支持國家未來成長與發展的必要投入,資本支出一旦減緩或停頓,將使國家未來的發展受到影響,為克服該問題,遂有BOT典型民間參與模式的採用。另外,透過這種方式,加入民間的參與,也可增進其投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