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會委員一行探勘金門城聚落

文建會委員一行探勘金門城聚落
文建會區域型文化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委員江韶瑩一行昨日蒞金訪視「金門城舊城區暨北門外明遺老街歷史風貌再生先期研究計畫」,與會委員一致肯定金門地區在古蹟維護上的用心,認為有部分的古蹟可以提報為亞洲級重要文化遺產,不過他們也建議在活化文化資產之餘,也能多重視無形文化財,並讓居民的參與成為當中重要的一環。
昨日上午八時許,文建會區域型文化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委員來到金門訪視,成員包括有─委員:江韶瑩、林崇熙、王任培、林崇傑、王嵩山;文建會科長卓琇琴,以及承辦人蘇玫君、詹蕙貞,而負責這項計畫的金門技術學院建築系教授林美吟、金門城歷史風貌再生促進會籌備會主委陳世宙、金門城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倪振瑞等人則全程在場陪同。
此次現地訪視的重點地區包括有:北門明遺老街、古地城隍廟、南門傳統聚落群、文台寶塔及虛江嘯臥群、金門城城牆遺址、珍珠湖等。
在勘訪各地點時,委員們都鉅細靡遺的觀看各景點的維護、保存情形,並頻頻用相機紀錄所見所聞,連帶的周邊聚落景致,也吸引著委員們駐足不願離開,直說一天的會勘實在時間不夠,金門的傳統建築之美,最起碼要觀察個一週才過癮。
不過委員也提出不少忠懇的意見,有委員表示,明遺老街是台澎金馬的唯一,也是閩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這麼珍貴的明代遺址,應該要好好保存,盡力來維護。
委員甚至認為,不要侷限是國內的文化資產,其實可以考慮提報為亞洲級重要文化遺產,讓更多國外專家也能來參與鑑定。
也有委員表示,相當肯定金門地區在古蹟維護上的用心,他說,今天訪視的許多古蹟,歷史價值都相當高,如果保存良好,後人看了勢必會更感動。
明遺老街 閩南建築歷史寶庫
委員也提出,此次訪視屬於區域概念,但他認為居民的參與更顯重要,他建議文化局在活化文化資產之餘,也能多重視無形文化財(像古地城隍祭典等),並讓居民的參與成為當中重要的一環,如此更有古蹟的一體性。
根據文化局所提供的資料指出,整個金門建城始於明朝洪武年間的西元1387年,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這個帶起金門歷史發展的「金門城」,後來因為康熙時代將防禦重心挪到現今的金城,也因此讓金門城開始荒蕪破敗,堅固的城牆石垣更在民國38年國軍駐守金門後,紛紛被國軍拿去當作軍事構工之用,然而,金門城北門外尚有著這麼一條建於明朝嘉慶年間,名為「明遺老街」的活生生古董建築,而且大多都還有人住在裡頭。
金門地區有著許多的閩南式建築與洋樓建築,這些建築大多經過改良,而明遺老街上的建築,每一棟都是最原始傳統的閩南建築,沒有任何南洋味、沒有連通性通道、每一戶都是二進、中間都有著天井,是見證早期閩南建築的歷史寶庫。
此外,據了解,為了推動金門城古城牆復建計畫,並爭取金門城居民對古城牆復建的信任與支持,金管處已經與金城鎮公所、金城鎮代會、金門城社區發展協會等單位取得共識,將進行古城牆復建,復建工程將從東門古城牆做起。東門古城牆全長二百七十五公尺,九十六年度的修復範圍將從文台寶台處為起始點,工程長度約四十八公尺,工程施作方式將仿效洪武年間建築型態施工。
據了解,為了推動復建,金管處曾聘請江柏煒副教授,以兩年的時間,針對金門城古城牆的遺址進行調查研究及考證,並已獲得完整的史料報告,為金門城古城牆的復建計劃,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