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親職教育第一課自小培養孩子作決定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專題報導。
點閱率:336
字型大小:

每一天至少要陪孩子二十分鐘,一起做三件事-這就是臺北縣正在推動的「幸福家庭123」。

 社政人員林雅雯昨天應邀到金門講授「親職教育面面觀」,並推介臺北縣教育局正在推動的「幸福家庭123」(家庭教育政策)。

 「親職教育面面觀」講座是弱勢婦女家庭外展服務計畫之下的活動,由金門縣婦女福利服務中心主辦,由社團法人金門縣婦女權益促進會承辦。

 林雅雯在講座中闡述的內容包括:「家庭的功能」、「子女發展階段與親子關係」、「家庭系統觀」、「子女發展階段與親子關係」、「教養子女的重點與任務」;此外,她還介紹了台北縣的「幸福家庭123」。

 「幸福家庭123」該做的三件事包括:「閱讀」、「分享」和「遊戲」。「閱讀」要做的事包括選書、共讀、討論等。「分享」的話題可以是學校生活、卡通、欣賞或感謝的人與事;分享要成功,必須具備愉悅性、教導性、撫育性和結構性。「遊戲」最重要的就是「一同」和「歡樂」。

 據林雅雯所述,子女發展階段與親子關係若依Eric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可分為五個階段。零到一歲是「信賴對不信賴」;一到三歲是「自主對羞愧與懷疑」;四到五歲是「積極主動對罪惡感」;六到十一歲是「勤勉對自卑」;十一歲到二十歲是「認同對認同混淆」。

 家庭的功能有:經濟、保護、教育、娛樂、生育、情愛等。其中,教育功能大幅被學校取代,但情感和愛的需要,則是比較無法被取代的。

 對於零到十一歲的孩子,如果能在愛和安全感上予以滿足,並給他們機會發展信賴、自主、勤勉、主動,並完成生命各階段的任務,心理就會比較健康;只要家庭的力量夠,即使十一歲以後,生活的場域是在學校,可能會受到外力影響,但子女還是回去問家人,不會出現認同混淆。

 教養子女的重點與任務可以歸納為四點,包括:一、溫暖的表達。二、成熟的要求。三、教導規則。四、多元的經驗和刺激。五、多元的經驗和刺激。六、培養正向的人際關係與資源網絡。

 溫暖的表達包括:建立安全建納信任的關係,不要用比較來挑剔自己的子女。根據《天下雜誌》的調查,子女希望父母了解自己的心情而非功課。

 成熟的要求包括:堅持對孩子的規範(例如看電視要有限制,要自己收拾餐具)。要求子女要有良好的行為和自我照顧的生活技能,容許孩子有自己的意見。從小培養孩子做決定的能力。

 做決定的能力是近年最被強調的,惟有如此,孩子才能做最好的抉擇-包括什麼該做,什麼不可做。

 第四十二屆金鐘獎戲劇類最佳男主角獎得主黃河參加公視「危險心靈」演出之前,曾徵詢過自己母親,表示要休學一年去當演員;他的母親卻讓他自己做決定。林雅雯覺得這樣的家長,真的很了不得,也令人好奇。

規範的建立要從小做起,小時候,只要用一顆糖果,就可以做為遵守規範的獎勵,長大後就算給一百顆也沒有用。

教導規則包括:傳授自己了解的知識或觀念。協助孩子規劃學習。讓孩子培養主動學習及閱讀和運動的好習慣。林雅雯表示,台灣的小孩子出現一個問題就在只會唸教課書,弊端就在缺少人生智慧;國外的小孩子補習未必補習課業,而是為了掌握運動的技能和習慣。

 多元的經驗和刺激包括:利用生活中可以隨地取用的材料或生活事件,提供孩子多元的學習經驗和刺激。台灣的小孩普遍缺乏美學教育,若能加強美感,生活會更豐富。

 父母的參與和控制包括:參與孩子的學習及學校事務。了解孩子所到之處、交往的好朋友、作息流程、作些什麼。關於這個部分,林雅雯強調,參與及了解重於控制。

 家庭教育會影響孩子日後的人際關係,在家庭中,要培養正向人際關係與資源網絡,可做的事情包括:重視孩子的朋友及人際網絡。提供孩子擴展人際互動的環境與機會。增加孩子人際互動的信心。

 林雅雯表示,教育子女的過程,其實就是做父母在找回當年的自己;在教育過程,最重要的是親子之間的溝通。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