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李縣長﹕新政府要在政策上多照顧離島
縣長李炷烽昨日接受鳳凰衛視記者專訪強調,金門走過軍管和戰爭洗禮,百姓不希望兩岸再有戰爭發生,新政府要以宏觀角度,在政策上多給予離島照顧,並盼望大陸在觀光政策上也能鬆綁,讓金門有人潮進來就會帶來錢潮,促進金門朝國際觀光休閒島嶼發展,成為大陸福建之外,另一個鼓浪嶼。
鳳凰衛視記者宋陽、攝影記者吳慧君,昨日上午八時三十分前進金門縣政府,進行長達二個鐘頭的專訪縣長李炷烽。
李炷烽指出,金門因自然條件不好,謀生不易,早期往東南亞找工作的鄉親不少。到了一九四九年兩岸隔絕,僑匯中斷,直到國軍進駐,有了大量駐軍,相對帶來大量消費,但因實施戰地政務的軍管,也帶來人權、自由上的限制,只是「天下事從來都是禍福相依、利弊相隨」,國軍將金門環境改造為適合人居的海上公園,讓教育普及化,客觀上來講,是利大於弊、功大於過,金門鄉親更應走向陽光,面對世界。
他指出,早期金門十萬大軍進駐,消費吃、穿、玩,有十幾家電影院、照像館生意興隆、彈子房、洗衣店,都帶來大量消費。而金門目前存款數為新台幣六百億元,是全國儲蓄率平均最高的縣市。
李炷烽指出,金門早期因胡璉司令官鼓勵種植高粱換大米的政策輔導,使金酒財政成為金門的活水泉源。他並指出,就因駐軍造林改造環境,使金門綠樹成蔭,自己上任縣長也大力推動林相更新,希望維護自然環境優美,創造觀光有利條件。
李炷烽也提到,金門教育為施政重要一環,早期由於胡璉將軍對教育的提倡,金門以將軍之名命名的學校,就有柏村、安瀾、述美、多年、開瑄等多校,這些都是金門教育普為台灣的指標。
有關記者問到「反攻大陸」的這句口號,縣長李炷烽認為,這句口號只是當時凝聚國人向心的作為,根據史料的記載,在當局看到大陸的穩定,最終還是以當地發展為優先。
李炷烽並指出,現在大批駐軍撤走,但早期店家依賴的商業行為,隨著駐軍的撤走,市場真空,在欠缺競爭,旅遊業唯有透過服務手段提升,才能發展觀光事業,金門發展觀光並希望形成全民共識。
李炷烽也指出,金門自一九九三年開放觀光,在早期價格好,交通、特產、餐飲、飯店等,都有較好的收入。而金酒營業額也年年提高,未來希望將金酒在大陸行銷更開闢新天地。他並指出,小三通辦理七、八年以來,金門到對岸置產收稅金,最少買了一萬套,獲利可說最大。
李炷烽也指出,金門國民所得相對台灣縣市偏低,外界對金門社會福利比台灣好一點,是強調,金門老年人口偏高,地方代替政府照顧學生,在旅台中高年齡者因大環境失業回到金門,地方政府總要儘量想辦法照顧他們,並感謝金門高粱酒的造福地方。而去年金門上繳中央稅收達到五十二億多,但中央補助地方經費只有四十四億多,是希望中央對於金門基礎建設在機場、港口、碼頭,以及水電建設多加強。
李炷烽希望中央以宏觀角度,考量自大陸引水政策早日核定,以減低金門百分之四十八使用地下水的避免超抽、百分之五十二地面水受老天爺臉色。他並強調,發展觀光對金門較為有利,並期待大陸觀光客能自由行,只要中央給政策的利多,金門就能吸引更多觀光客來金旅遊和民間的投資。
李炷烽也希望金門人要拋棄海島性格,對歷史過錯可以用包容態度,繼續往前走。而金門能營造友善環境,發展旅遊特色,中央對於地方建設能馬上做的,就要加快腳步推動。兩岸高層也能相互走訪、學習,改進缺點。並建議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也能以「當遊客」的身分,來台灣、到大陸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