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膏菜林務所已委託人工繁殖及技術移轉
金門食蟲植物-茅膏菜族群量最多的地方,就在田浦溼地;為了避免因為開發利用,或因為自生自滅,造成生存危機,金門縣林務所已委託專家進行人工繁殖及技術移轉,存活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在金門縣林務所今年度執行的「金門地區重要原生及景觀植物繁殖技術轉移計畫」中,已選定茅膏菜等數種植物進行繁植技術。接受委託者為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計畫主持人為廖宇賡副教授(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森林研究所的博士)。
根據廖宇賡的研究及說明,茅膏菜為稀有珍貴的食蟲植物,屬於茅膏菜科·茅膏菜屬;本屬在世界各地共有一百七十種,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尤其是澳洲。茅膏菜的英文名字叫做「sundew」,可以翻成「晨露」或「朝露」;譯名如此,美亦相當!
茅膏菜生長的環境貧瘠,捕食昆蟲是它用來取額外氮元素的方法。茅膏菜的葉片上佈滿腺毛。葉面腺毛分泌著黏液及酸液。黏液可以捕捉昆蟲,酸液可消化昆蟲。消化之後,腺毛就會把「營養湯」吸收。
廖宇賡表示,比較奇怪的是,人類的胃酸不但會消化食物,也會傷害自己的胃壁,造成胃病,但茅膏菜的酸液,並不會傷害自己。
不同種的茅膏菜,葉子可由圓形變化成有柄的湯匙狀,或再伸長為細長狀。植株可能為低矮叢生狀,沒有直立莖的「毛氈苔」;或是伸長直立的茅膏菜。大部分的種類在強光照下,植株會呈現漂亮的豔紅色。由於變化多端,吸引某些人專門蒐集茅膏菜-就像集郵一樣。
國外將茅膏菜依照外型、生長環境區分為:侏儒型、塊莖型、溫帶分布型、熱帶分佈型、葉柄著生型(此名為廖宇賡暫譯)、昆士蘭特有(品種)。侏儒型又稱迷你型,大約只有硬幣大小。台灣的茅膏苔為熱帶分佈型。
台灣的茅膏菜按教科書的說法只有四種,包括:小毛氈苔、寬葉毛氈苔、長葉茅膏菜、茅膏菜。不過,現在在野外可能只能找到前三種;塊莖型的茅膏菜很難發現。其中,寬葉毛氈苔和長葉茅膏菜在金門都有,金門三居其二,可說是得天獨厚。
茅膏菜生長在溼地-溼地往往被視為沒有開發價值的土地,甚至被傾倒垃圾,又或是填土後再開發新社區,這在世界各地皆然。不過,溼地能否被保育,也成了一個地方的保育觀念是否落實的指標。
廖宇賡所領導的團隊,是把野外採集到的茅膏菜種子播種在洋菜上進行育苗,然後再移植到紅土中栽植,成活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五。
他表示,茅膏菜在自然環境中,競爭不過其它植物,因此會有生存危機,但人工栽培的技術尚稱簡易。
他說:國外的研究指出,茅膏菜含有藥物成分,可用來治療癌症-這是我們在保育稀有植物時,最有價值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