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居大不易物價比台灣貴兩三成

發布日期:
記者: 翁碧蓮/綜合報導。
點閱率:1,712

歹年冬,荷包大縮水,目前消費者出門購物時不僅會盤算一番,同時,也會對巿面的斤兩「斤斤計較」,金門的斤兩與台灣不一樣,比台灣減少三兩,鄉親們在台金兩地消費時出現兩樣情,建議巿場機制應回歸一致;外地來金門定居對金門斤兩算法「觀感」也很差,三不五時傳出「斤兩糾紛」。
金門有「舊秤」與「新秤」之分,台灣的「台斤」,其實就是金門的「舊秤」,而「巿斤」為「半公斤」,是為了方便與「公斤」換算。據消費者指出,金門一巿斤十三兩是五百公克,台灣一台斤十六兩是六百公克,有三兩之差。換言之,在金門購物一巿斤與在台灣一台斤,足足減少了一百公克。
兩地實施巿斤與台斤不同,其間斤兩差距也大,據一位金門鄉親表示,在台灣買東西,不僅價格便宜,而且重量多,採購物品時提在手上感覺是份量十足,反觀,在金門巿場實施是巿斤的舊制一直沿襲不變,讓在地的消費者觀感很差,他建議台金兩地的巿場機制應回歸一致,不要再搞「一國兩制」。
早年,金門人捕魚賣魚交易皆採用一巿斤十六兩制,直迄戰地政務施行,才使用公斤制,一公斤等於兩巿斤,一巿斤等於十三兩,也就是五百公克。因此,也可以說目前金門所實施斤兩制是戰地政務時間遺留下的「產物」,據說是為照顧及保障在那年代的商家生意,但它並未隨著戰地政務結束而走入歷史。
由於,目前台金兩地交通方便,時下不少金門人往往利用赴台出差及探親旅遊的機會,大肆採購一番,所以,在機場經常可看到返鄉民眾手拎大包小包情景,一點也不足為奇,見怪不怪,據他們說,以同樣的價格在台灣可以買六、七斤物品,在金門僅足以買四、五斤,而且買的愈多其差價愈大。
除了本地居民心中屢有怨言及不滿,尤其,近年來金定居落戶的外地人,更感到金門居「大不易」,普遍認為金門的民生物資比台灣貴二、三成以上,除了斤兩少三兩(一百公克)問題外,另又要自行吸收運輸成本,無形中生活要承擔雙重的壓力,據一位新移民指出:「金門物價實在太貴了!」
除本地居民及新移民感受金門物價昂貴,大感吃不消外,連上門來金門觀光旅遊的觀光客在採買時也大呼:「物價貴得太離譜了!」,對金門實施的十三兩巿斤制也不能接受,甚至屢傳出消費糾紛,消保官呼籲民眾購物時務必「斤斤計較」,若對「每斤」定義存疑,可向攤商詢問,避免不必要的「斤兩糾紛」。
據了解,政府自民國十七年公布(1928年)制定實行市斤(500克)後,中國大陸普遍使用市斤制,而台灣在日治時期推行公制失敗,社會上仍沿襲清朝舊制,使用台斤,並沿用至今,台灣坊間傳統市場交易,多以台斤秤重,每台斤是十六兩。然金門地區一直沿用一巿斤十三兩制未改。
據傳說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一斤是十三兩,係源自南斗六曜加上北斗七星,蓋十三兩的每一兩都以銀點表示一顆星,而南北斗係人的生死星,如果偷斤兩則你的生死星就減少了,使做生意的人不敢偷斤兩。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改制為一斤十六兩。也就是在十三顆星之前加上財、子、壽三顆星,總共十六顆,中國歷朝歷代的公制都是一斤十六兩。
金門地區商家做生意實實在在,沒有任何一人會偷斤減兩,因為生意是做長久,講究就是誠實。河洛話說:「貪人一兩,你不會富有,因為財星沒有了;貪人二兩,吃不過後代,子星沒有了,沒有後代自然吃不過後代;貪人三兩,就會夭壽,因為壽星也沒有了」,警惕世人不能偷斤減兩。
有關物價問題,地區商家也有話要說,據一位商家說,金門物資大多仰賴進口,運費成本高,加上景氣冷,人潮少,生意差,他們不僅是在囤本,而且一日賺沒兩三錢,生計難撐,政府實施一巿斤十三兩制,事實上有其政策考量,而他們生意人也有其苦衷!生意要成本,也不是穩賺不賠的,現在坐吃山空。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