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時隔62年曾厝陳氏宗親返鄉祭祖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金湖報導。
點閱率:1,369
 時隔六十二年,廈門曾厝陳氏族人,重新到金門下坑祭祖,掃墓。(張建騰攝)

 時隔六十二年,廈門曾厝陳氏族人,重新到金門下坑祭祖,掃墓。(張建騰攝)

 民國三十六年及民國三十六年之前,大陸「曾厝村」的「頂頭」陳氏宗親,曾經到金門「下坑」護過陳顯墓園;時隔六十二年,在兩岸和解之後,曾厝村陳氏宗親又重返祖居地,於昨天在下坑進行祭祖和掃墓。
 金門下坑陳氏的開基祖是「六郎公」;第九世「光顯公」即為陳顯(字光顯,號海南)是明初舉人,有「開科第一」之稱。陳顯曾任「三任知州」,家中卻三餐不濟,十分清貧;他因為不肯臣服纂位為帝的明成祖朱棣,自盡而終。
 陳顯死後,傳說出殯隊伍在行進時,幡旗被風吹至下坑濱海處的一塊巨石前;風水師告訴陳顯的妻子,墓葬所在,出現了「進前三宰相,退後萬人丁」的吉穴,但必須有所抉擇。
 陳妻感慨丈夫生前雖然是五品知州,卻一貧如洗,便決定退後下葬……。到如今,下坑陳氏瓜瓞綿綿,人數絕不止於萬人丁;陳顯墓則被列為金門的古蹟。
 據金門縣陳氏宗親總幹事陳水福表示,「金門縣金湖鎮下坑村六郎公世裔孫」分布在海內外各地,包括:大陸島美、曾厝、西浦、永春、新加坡、馬來西亞、澎湖、彰化、金門東洲、山外、高坑(新前墩為其支脈)、下坑等。
 據下坑陳氏族人陳為學、麻六甲陳氏宗長陳書佬等人的說明,大陸廈門巿翔安區內厝鎮曾厝村的陳氏宗族,也是淵源於下坑。曾厝村的陳氏開基祖陳恒元,是金門下坑的第十六代,於四、五百年前從金門移民廈門,如今已繁衍了十六代後人;由曾厝村移居麻六甲者,目前則已繁衍了三千多人。
 曾厝村的陳氏族人約有一千六百多人,他們源自兩個不同的陳姓宗族-村北的「頂頭」有一千多位陳氏同宗,源自下坑;許多人家的門額上都寫著「浯江衍派」。村南的「下頭」陳姓約有五、六百人,源自漳州。
 早在西元一九四七年以前,曾厝村的頂頭陳姓就曾到金門下坑祭祖。在金門下坑陳氏族人衰微時,陳顯墓旁曾有他宗族入侵修墓;頂頭的陳姓族人,便發揮血濃於水的精神,到下坑捍衛祖墳-當時擔任國民政府同安縣蓮花鄉鄉長的陳春霖,曾經率領一支十二人的隊伍,一人佩戴一把「駁殼槍」,前往金門護陵。
 一九四九年之後,金廈之間因為國共戰爭而分隔,下坑與曾厝的交流從此中斷,一直到六十二年之後,九十七位曾厝村的陳氏族人,才又重新踏上金門,並於昨天到下坑宗祠祭祖,到陳顯墓園省墓。
 這次的宗族聯誼,有大陸及海外陳氏宗族一百多人參加,包括來自曾厝的陳詩起、陳詩日、陳來成、陳詩火山、麻六甲的陳詩抽、陳詩佬等,金門陳氏也有一百多人參加,包括陳水通、陳水福、陳木水、陳永祿、陳用國、陳水龍、陳為學……等。
 陳為學代表下坑陳氏宗親,述說下坑村六郎公世裔的史蹟源流及「退後萬人丁」的傳奇;陳詩日則代表曾厝陳氏表示,希望這一兄弟情、同根情,能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