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淪洗腎之島金門也將步入後塵﹖

傅仰賢(左一)在世界腎臟日的愛腎護腎講座中,提醒高危險群者要遵行「護腎三三制」,並以「泡、水、高、貧、倦」五字訣檢視是否有腎病。(張建騰攝)
台灣已成了「洗腎之島」,洗腎的門診花費已躍居第一位;署立金門醫院醫師傅仰賢在「世界腎臟日」表示,金門洗腎的盛行率與發生率,已經跟上台灣的腳步,他提醒高危險群者要遵行「護腎三三制」-每三個月要接受驗尿液、抽血(檢測肌酸酐濃度)、量血壓等三種檢查。
配合國民健康局的腎臟病防治政策,署立金門醫院、金門縣衛生局、金湖鎮社區營造中心昨天在署立金門醫院舉辦「愛腎護腎講座」及腎臟的預防與保健活動。
要如何得知有腎病?署立金門醫院醫師傅仰賢表示:可用「泡、水、高、貧、倦」五字訣加以評估-意即出現泡沫尿、下肢水腫、高血壓、貧血(臉色蒼白)、全身倦怠等五種症狀。
昨配合舉辦的「世界腎臟日」活動,是由傅仰賢主講「腎臟保健」,並由慢性腎臟病衛教師郭雅清、慢性腎臟病營養師李嘉根、衛生局保健課護理師李佩君等護理人員、公衛人員和社區志工為參加的六十多位民眾提供服務;活動內容包括量血壓、測尿蛋白、諮詢等;時間為下午一時到三時。
傅仰賢在「腎臟保健」演講中告訴聽眾,台灣已成了洗腎之島,根據中央健保局的統計,民國九十七年,台灣人在洗腎的門診花費高達三百三十八億,超過牙疾(三百三十七億)、感冒(二百九十億)、高血壓(一百九十二億)及糖尿病(一百五十三億)。
他表示,去年三月,台灣洗腎的人數已經突破六萬人。盛行率為每百萬人一千六百三十位;發生率為每百萬人三百五十二位。金門也已經跟上台灣的腳步,常住人口約四、五萬人,卻有八十位洗腎病患。
根據傅仰賢的說明,洗腎的高危險群包括:高血壓患者、有家族病史者、高齡六十五歲以上老人、藥物濫用者、痛風患者。洗腎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高鹽飲食、高血脂、藥物、酒精、抽菸等。
腎臟病的初期並無明顯症狀,容易被忽略;要及早發現腎臟病,可由尿液型態的改變及身體的不適得知。
尿液型態的改變包括:尿尿的頻率異常、尿尿有疼痛感、尿液產生泡沫(尿蛋白)、尿液顏色異常。
身體的出現不適包括:水腫、體重急速增加、腰腹部疼痛、高血壓、貧血、皮膚搔癢、全身倦怠。
腎臟病的常見檢查則包括:尿液檢查、抽血檢驗肌酸酐濃度、放射性檢查、超音波檢查。經由X光檢查可以檢視腎臟的外觀、位置和大小,同時可偵測腎結石的有無和相對位置。透過超音波可以了解腎臟的大小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有腎結石或腎腫瘤等問題。要避免腎臟病及洗腎,應該要做到:謹「腎(慎)」飲食;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適度喝水,勿憋尿;尋求正確的醫療途徑,不亂吃藥;自我檢測與正期健康檢查;做好疾病治療與控制。
謹「腎(慎)」飲食的要點為均衡食及少鹽,少調味料,少加工品。四十歲以上,每三年應做一次健檢;六十五歲以上,每年應做一次健檢。
原發性腎絲球腎炎患者必須接受長期監測;糖尿病患者必須做好血糖控制-飯前低於110mg/dl,飯後低於140 mg/dl,糖化血色素要低於7.0%。高血壓患者要做好血壓控制-維持理想的血壓於130/80mmHg以下。痛風病患要做好尿酸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