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門打花草陣頭寓教於樂

南門香陣中,陣頭中鄭元和「打花草」表演更是一大特色。(莊煥寧攝)
南門境內的廟宇多,在四月十二日迎城隍活動中,香陣中出現較多的神輿、旗幟,而陣頭裡由小朋友裝扮而成的「打花草」,周遭以繩子圈出移動式舞臺,隨著人潮邊演邊走,內容描述鄭元和赴京趕考卻沉迷於美色,千金散盡而流落街頭當乞丐,後得乞丐與青樓女子李亞仙鼓勵才取得功名的傳奇故事,表演中結合梨園戲曲南管「三千兩金」背景音樂,該項傳統民俗戲曲文化的表演經常成為鏡頭獵取的焦點。
南門境主南(藍)濱王,姓洪名應銓,也被稱為「廠官爺」,駐蹕在南門天后宮,是南門天后宮除了媽祖之外的主祀神明,傳說係宋時南安人,生前曾是造船廠的廠官,還被封為監察御史,死後,後人蓋廟祭祀之,鄭成功起義抗清,在後浦南門海濱設廠造船,祀神為廠官,後被南門信眾奉為境主。
農曆四月十二日迎城隍活動,南門境的陣頭是在天后宮集結,據南門里長楊耀芸指出,今年南門境香陣出場的秩序安排分別是:頭旗、五方旗、接續為化妝陣,再來就是神駕(輦)分別是:水門厲王爺(灰埕)、安德宮雷金康王爺(安和新村安德宮)、水仙禹帝(網寮)、范千歲、白府千歲(也被稱為二廠官爺)、南濱王,接續為鄭元和打花草、粉閣等。而神駕前也會穿插有鑼鼓隊以壯聲勢。
南門境的陣頭中有「打花草」的表演,楊耀芸指出,在四月十二迎城隍活動,鄭元和「打花草」在南門的迎神廟會活動中已經有超過五十年的歷史,就組織結構或表演形態來看,也是一種乞丐舞,表演中用打花草來提醒年輕朋友不要沈溺於玩樂,要懂得上進。
據他表示,打花草傳說是來自元雜劇中人物鄭元和的故事,是唐代洛陽府尹鄭公弼的兒子鄭元和在赴京趕考途中,與煙花女子李亞仙相戀,終日彈琴調箏、品茗奕棋、談詩論文、賞月觀花,沈醉於多姿多彩的甜蜜生活之中,鄭元和早已把會試的事忘到了九霄雲外,日日醉倒在溫柔鄉裏,結果身上的金銀被妓院老鴇削得一乾二淨,不但荒廢學業又身無分文,只好淪為乞丐,並與乞丐們一起表演「打花草」乞食。後來,在乞丐們的協助下,及李亞仙的資助及鼓勵下,立志痛改前非,埋頭苦讀,最後終於中了狀元,整個故事也有了圓滿的結局。
楊耀芸說,鄭元和「打花草」表演,參與演出的小朋友分別扮演生旦、花婆,乞丐,一團從七人到十二人不等,並以南管的「三千兩金」做背景音樂。因為小朋友要上學,有時在踩街活動時也會由年紀較大的爺爺奶奶粉墨登場客串演出,而參與的男生表演者有的要打赤膊,並在身、臉塗上彩繪。動作依序雙手合拍(一下一響),再拍打大腿上側(兩下兩響),然後雙手交錯互拍肩膀(或手臂,兩下兩響),最後左右拍打前胸(兩下兩響),七個動作必須很快完成,並重覆數次,這個陣頭也有人稱之為「拍胸舞」或「打七響」。
楊耀芸指出,迎城隍活動中,參與「打花草」表演的小朋友周遭以繩子圈出大小不等的移動式舞臺,隨著人潮邊演邊走,在南音「三千兩金」背景樂曲中,唱出鄭元和的那種無可奈何的落魄心情與哀怨,而表演者時而婆娑起舞,時而左右扭擺,時而舞棍弄棒,諧謔嬉戲的肢體語彙,經常成為閃光燈捕捉的焦點。
楊耀芸也提到,南門境主「藍濱王」當中的「藍」已經王爺乩身出駕證實應為「南」,近來南門境主發出的佛帖(邀請卡)也都是以洪府「南濱王」為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