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兩岸海上聯合搜救演練昨大規模舉行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綜合報導。
點閱率:532
2010年海峽兩岸海上聯合搜救演練共有兩岸三十三艘艦艇船舶、三架飛機、約四百人參與。

(張建騰攝)

2010年海峽兩岸海上聯合搜救演練共有兩岸三十三艘艦艇船舶、三架飛機、約四百人參與。 (張建騰攝)

「2010年海峽兩岸海上聯合搜救演練」昨天在金廈海域舉行;共有三十三艘艦艇船舶、三架飛機,約四百人參與;這是兩岸直航以來,由海峽兩岸搜救單位首次共同策劃執行的大規模海難聯合搜救演練,希望共建「平安海峽」的合作平台,保障「兩岸三通」。
 這項演練的目的和意義如下:履行海上人命救助,促進兩岸三通和人員交流合作,增強兩岸海上搜救合作;有效利用海峽兩岸搜救資源,保障海峽航運安全,共同維護海上人命安全和保護海洋環境;檢驗海上搜救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海上搜救應急的反應能力;希望不斷提升兩岸聯合搜救的能力和水準,完善區域性搜救合作機制,共建平安海峽,確保兩岸民眾海上出行安全。
 演練的項目包括:遇險通報、緊急通聯、應變啟動、搜救分工、人命救助、後送就醫、船舶消防、善後恢復。
 這次演練的指揮體系如下:台灣(臺澎金馬)方面由中華搜救協會名譽理事長鄭樟雄(海巡署副署長)擔任演練總指揮,由理事林福安擔任演練副總指揮;大陸方面由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名譽理事徐祖遠擔任演練總指揮,由中國海上搜救中心常務副主任陳愛平擔任演練副總指揮。
 演練執行的指揮是由中華搜救協會顧問于哲鑫(台灣地區)和福建省海上搜救中心常務副主任陸鼎良(大陸地區)擔任;金門縣長李沃士則應邀觀禮。
 現場總指揮是由金門海巡隊隊長楊紋寧(台灣地區)和廈門巿海上搜救中心常務副主任肖躍華(大陸地區)擔任。
 為了舉辦這次的演練,兩岸在金廈海域-廈門島(以南)、船路礁(西南)、虎仔嶼(以西)、大膽島(西北)、二膽島(西北)、三膽島(西北)、青嶼(以北),劃設了六點二平方公里的演練區域,並搭建了臨時平台做為觀禮台。
 觀禮台的位置在北緯二十四度二十三分五四秒、東經一百一十八度七分五十四秒。
 演練區域「北」至北緯二十四度二十四分四十一秒、東經一百一十八度七分二十五秒;「南」至北緯二十四度二十二分四十一秒、東經一百一十八度七分五十一秒;「東」至北緯二十四度二十三分二十一秒、東經一百一十八度八分四十秒;「西」至二十四度二十三分五十八秒、東經一百一十八度六分三十一秒。
 參演的力量包括:陸上力量-海峽兩岸二十多個海上搜救有關單位,設備包括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S)、海上安全通信系統(VHF)、電視監控系統(CCTV)等。
 空中力量-台灣專業救助直升機一架(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的NA-107)、大陸專業救助直升機兩架(B-7106和B-7327)。
 海上力量-搜救船舶十四艘、模擬事故船舶兩艘、警戒船舶十艘、其他工作船舶七艘。
 台灣方面有五艘船艇參加演練,包括:「金門艦」、「10022艇」、「5053艇」、「RB搜救艇」、「金港壹號」參加演練;大陸方面有九艘船艇參加演練,包括:「海巡132」、「海巡1376」、「東海救159」、「廈港拖3」、「五緣」……等。
 這項演練由海峽兩岸航運交流協會名譽理事徐祖遠在九月十六日上午九時三十分宣布正式開始;歷時約一個多小時,由中華搜救協會名譽理事長鄭樟雄宣布圓滿結束。行政院海巡署表示,經過這次的演練,海峽兩岸搜救單位的協調聯繫又跨出一大步,為共同維護台灣海峽海上交通安全的歷史邁出了新里程。(相關新聞刊二版)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