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迎城隍民俗專題》文武判官城隍爺左右手

發布日期:
記者: 莊煥寧/專題報導。
點閱率:4,287
文判(右圖);武判(左圖)。

文判(右圖);武判(左圖)。

民間認為城隍爺是個綜理地方大小事務的陰間縣太爺,城隍爺即是陰間的地方官,旗下就有許多各司其職的部屬,為其分擔地方大小事務。文、武判官是城隍爺重要的左右手,因此,不管走進那一座城隍廟,都可以看到文武判官隨侍在城隍爺兩側,文判官手拿生死簿,記錄個人生平善惡功過,掌管人間壽數;而武判官則在判決後,負責執行懲處。
「判官」原是人間的官職,據史料記載,該職稱最早出現在唐代,是地方長官的幕僚,其職務主要是輔佐處理政事。唐朝的節度使、觀察使等,即設有判官一職,輔佐長官總理日常各項的大小事務。五代時判官領州郡事,成為州府職官。到了宋代仍沿用唐代制度,元朝各州府設置判官,明代時則僅有州設判官。
 而在人們的想法中,城隍爺是綜理地方大小事務的陰間縣太爺,其人員組織編制理當像陽世間的縣太爺一般,因此在城隍爺的侍從中出現了判官一職。因職務上的差別(一文一武),文武判官的造型也有所差異。
 鄉老指出,台、閩兩地城隍廟文武判官在造型上也有所不同,金門的文武判官造型一般較為統一,只略有差異。在浯島城隍爺的左右從祀中,文判官的職務相當等於衙門裡的左典史,調查人民素行的善惡及壽夭,執行各司的的判文或檢閱記錄,因為文判官是屬於文職的工作,所以都是文人造型,頭戴烏紗帽、著官袍、留長鬚、紅臉且面貌和藹,左手拿有生死簿,右手握筆,隨時登載調查的結果,以向城隍爺報告。
而武判官則是相當於右典史,因為職司刑罰罪人的工作,因此其面容的表情上也較為威武而有張力,為了表現武判官的威嚴,其造型被塑造成黑臉黑鬚之扮相,臉部表情怒目豎眉、威武兇猛,留長鬍,頭戴展翅烏紗帽(與文判有別),身著鎧甲,右手舉金間,肩負懲奸除惡的重責大任。
 金城鎮在民國六十二年間由民間自組成立文武判盟會,已故的汪載棣先生,及現任的李錫榮先後任會長之職,總幹事為許丕旺,盟會全盛時期會員約有六十餘人,由於老成凋零,目前會員約有五十餘人。文武盟會分為四組,每年輪值,值年的那一組要負責為文武判官換衣服,還負責作醮及會員間的婚喪喜慶的聯繫等。李錫榮指出,由於文武判生日無法考據,盟會訂每年農曆十月十五日為文武判官誕辰,作陣熱鬧慶生,會員於每年當天在城隍廟為他們作醮慶生。
 據會員告知,文武判盟會早期還曾合開棺材店,對於孤苦貧苦家庭的往生者,都會給予優惠甚至免費贈送,後來因為大家生活水準提高,才結束這項義舉。不過,在文武判官的保佑下,會員大家工作順利、平安。甚至有一位會員在加入盟會之前身體非常不好,也許是文武判官的護佑,入會後健康轉好,生命延續了二十幾年,直至前年才過世。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