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蜈蚣座饒富傳奇味

蜈蚣座歷史悠久,饒富傳奇意味,足可列名閩南文化之代表藝陣。(金城鎮公所提供)
蜈蚣座盛行於閩南地區及台灣西南沿海鄉鎮,依據明清時代先民的遷移路徑來看,台灣地區的蜈蚣座應該是隨著閩南人渡海移民遷台帶過去的習俗,目前在閩南地區廈門慈東宮就存在著蜈蚣座藝陣,而金門則是台海之間另一個擁有蜈蚣座的地區。
金門蜈蚣座的珍貴性在於未經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因此體制健全完整、具有相當之歷史沿革,另外地區因單姓聚落的原因,門境族人的動員較台灣地區更為團結,不似台灣地區多改以輪座方式運行出陣,也因此保有閩南文化傳統團結、合作的精神。
根據地方文史工作者林金榮的考證,蜈蚣座的典故起源傳說是福建地區有一村落即將興建供奉王爺神靈的廟宇,未料開挖地基時竟驚重地底修行千年的蜈蚣精,當地鄰近村落也因此雞犬不寧、民不聊生,王爺得知供奉真身的廟宇在蜈蚣精的干擾下無法搭建完成,盛怒之下施展神力降服蜈蚣精,並且將牠收服為貼身部將,代替王爺繞境巡安守護。
為王爺繞境巡安守護有成,蜈蚣精後來功德圓滿升天,被黃皇大帝敕封為「百足真人」,專為在王爺出巡時為人們降妖除魔、化解災厄,因此當地居民們百足真人當成守護神膜拜,於是藉由蜈蚣成仙的宗教信仰啟發,蜈蚣座常常出現在民間遊神賽會繞境巡安過程中,透過巡安掃街的進行,為成地方消邪魔、庇佑合境平安的象徵。目前在台灣地區,則常把蜈蚣座稱為蜈蚣陣,又稱百足真人陣。
另一種關於蜈蚣陣的說法,則是五毒之一的毒蟲,民間認為蜈蚣座具有驅逐邪魔、消災招安的功能,因此在廟會時可作為神輦的先驅隊伍,具有消除毒害的鎮邪功能。
在金門地區,蜈蚣座雖然名為蜈蚣座,實際上卻是舞龍的外型狀,與台灣完全按蜈蚣頭及百足身段銜接而成有所差異,基於神龍的傳奇靈性,國人特別喜歡祂帶來的吉祥瑞兆,鼓勵孩子興高采烈的主動親近說明,感染喜氣,蜈蚣座前段的頭部與尾巴都是請專業糊紙店師傅製作,起陣時由一人手持龍珠揮舞引導,朝頭朝龍珠追捧前進,再由青壯年的男丁用肩膀力量扛起抬板緩慢行進,一切聽從龍首的指揮調整步伐,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聲勢浩大、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