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風暴環保局細說分明
塑化劑風暴壟罩全國,儼然已成為全民公敵,金門縣環保局指出,該物質為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添加目的是在於塑膠原料加工時,可以增加塑膠的延展性與彈性,惟該物質是一種環境荷爾蒙物質,並已被證實若人體長時間曝露累積後,將會干擾人體荷爾蒙雄性激素的訊息傳遞,可能影響生殖系統功能,甚至有致癌風險。
環保局指出,塑化劑於塑膠製品中適量添加是合法的,並且被用於食品包裝容器之製程時添加物,衛生署亦參照國際間對食品塑膠包裝之管理規範,訂定添加限制規範,於九十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公告修正「食品器具容器包裝衛生標準」,增訂塑膠類中DEHP之溶出限量標準為1.5ppm以下。
然研究指出,塑膠類製品高溫環境下,將可能釋放出鄰苯二甲酸二酯(DEHP)、苯乙烯(styrens)及雙酚A(bisphenol-A)等環境荷爾蒙物質。環保局因此提醒民眾,應盡可能多使用不銹鋼、玻璃及磁器器皿等替代材質取代塑膠餐具來盛裝食物,逐步營造「生活拒塑」新生活概念,平時少碰、少用塑化製品,多喝煮沸開水少喝飲料,多吃蔬果及非加工的新鮮食物,以低暴露有害物質之危害風險。
環保局提醒民眾購消費時,為維護自身身體健康及響應環保愛護地球,可向業者來拒絕使用免洗餐具,更可自備環保餐具,做個清新健康的環保現代人。
環保局表示,其實,在日常生活環境當中除了「塑化劑」外,許多的日常用品中也包含了各式各樣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有些毒性甚微,有些卻頗具毒性,有些雖然沒有急毒性,但長期暴露之下卻會造成慢性中毒。因此,選用及使用時均必須十分小心,避免暴露中毒受害。
而為避免民眾日日暴露於毒性物質中而不自覺,日久導致健康受損及對環境生態造成傷害,金門縣環保局網站上放置有「認識家庭中的毒性物質」宣導手冊PDF電子檔,歡迎自行下載參閱(HTTP://WWW.KEPB.GOV.TW 便民服務>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