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達華捐贈「金門農村」釘畫

胡達華捐贈「金門農村」釘畫
「落鎚有世界,下釘有風景。」釘畫家胡達華從未接受正統藝術教育,無師自通創作「釘畫」絕學。目前,胡達華釘畫展正在金門縣文化局第二展場展出,金門縣長李沃士昨與胡達華會晤,並在前縣長張人俊促成和見證下,他捐贈一幅「金門農村」釘畫(見上圖),給金門縣典藏,價值和意義非凡。
出生於九份的胡達華,他自小就學、成長都在九份。緣於一九九五年九份,他的老家需進行重建,多出許多牆面需要佈置;初期先以胡達華尊翁的書法作品為裝置素材,後因九份天氣潮溼,作品易受潮損壞,時從事五金行的胡達華靈機一動,改用以五金零件如螺絲、鐵絲、鐵釘等拼貼出老九份的圖作,並釘在木板上當作佈置。
無心插柳柳成蔭!後來,胡達華又發現這些素材只有冷冽的灰黑不夠明朗,再逐漸發展出以鐵罐、易開罐、奶粉罐、餅乾盒等彩色印刷的容器為主,將剪開的大小色塊拼湊出記憶中的古早九份風貌,隨著持續創作的軌跡,漸漸凝造出一派釘畫絕學。
在他的作品中,處處可見往日的山城生活采風,如往來九份山區的輕便車、一家大小出門挑水、雨天小朋友的上學情況、礦工出坑、繁華戲院的生活情景、沿街叫賣的布郎、貨郎、挑擔賣菜,以驗家家戶戶在油毛氈屋頂曬的棉被……。胡達華如同將珍寶的歷史記憶定格,把五、六十年前的生活既抽象又具象地烙印在作品中,每片色彩皆歲月、每一釘記盡風情!
以鐵鎚當畫筆、剪刀當調色盤、鐵釘當筆觸、鐵片當色料,胡達華成就其嬉遊記憶與色彩的拼釘世界。他的釘畫創作,一幅45×60公分的木板,大約需使用二千支以上的釘子,完成一幅畫都要數十天。迥異於傳統的油畫、水墨,也有別於撕紙畫、貼畫,胡達華自成一格的「釘畫」風格,在國外則以「金屬馬賽克」稱之。
以「世界無污染,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創作理念,胡達華釘畫所用鐵罐、鋁罐、餅乾盒、易拉罐、彩色的金屬包裝盒素材,不外加其他顏色,但需要用較長的時間去尋找色源,才能把一張張的作品細膩的表現出來,通常一年僅能完成三幅釘畫創作,呈現出的另一種視覺藝術創作的新領域。
釘畫家胡達華作品得獎無數,呈現古早九份的風土民情為主,以色塊層次堆疊的方式,營造獨特的點描效果,讓畫面充滿生命力,給觀賞者有充實和愉悅感。未來,胡達華希望再花個兩三年,完成故鄉「九份」的系列作品後,即盡情遊山玩水,也許開始試作其他地區的作品,讓釘畫的趣味與特殊風情,自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