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八二三資深軍事記者向殉職同業致祭

姚琢奇(前左二)等823老記者在王世塗、鄭瑞堅的陪同下,向在八二三戰役中殉職的記者們致敬。(張建騰攝)
如果沒有當年金門的「八二三」,臺灣在那裡?「你」又在那裡?曾在八二三期間擔任戰地記者的洪縉曾表示,新聞自由是需要的,但是新聞記者還是要對整體有責任感,不要隨人起舞,不要被人利用!
臺灣二十多個新聞媒體、四十多位軍事記者在國防部、陸軍司令部、金門防衛指揮部的安排下,到金門進行軍事參訪;其中包括洪縉曾、阮肇彬、陳永魁、姚琢奇、查仞千、孫光等六位曾經在「八二三」戰役期間,到金門執行過採訪或攝影任務的戰地記者。
昨天上午,他們到太武山忠烈祠參加祭典,向金門「八二三」戰役期間,為了採訪新聞,卻在料羅灣搶灘殉職的六位中外記者致敬。陪同者有金防部指揮官王世塗、陸軍司令部政戰主任鄭瑞堅等。
當年殉職的中外記者包括台灣新生報記者徐摶九、中國徵信新聞記者魏晉孚、攝影新聞社記者傅資生、中華日報記者吳旭、韓國時報記者崔秉宇、日本讀賣新聞記者安田延之。他們於民國九十七年入祀太武山忠烈祠。
重返金門舊地的老記者阮肇彬曾於「八二三」戰役三十週年、四十週年、四十八週年、五十週年重回金門;他曾服務於軍聞社和聯合報。在「八二三」期間,他由台北搭機到金門採訪;飛機在金門上空時,火砲落到海中濺起來的水花可以噴濺到飛機的窗格。
那時另外有一批記者是由高雄搭船到金門採訪,卻因為一艘「水鴨子」(LVT)翻覆,造成六名記者罹難。當時同在一艘「水鴨子」的記者共有八人,罹難的徐摶九是阮肇彬的同事-由軍聞社借調到新生報。幸運獲救的兩人之中,有一位青年戰士報的記者嚴重則;阮肇彬聽說嚴重則在料羅灣漂浮了兩大圈才獲救。
軍研會會長姚琢奇曾是勞工通訊社和美國國際合眾社的記者;在採訪「八二三」戰役時,他感受到舉國上下只想打勝仗的氣氛。他看到一個醫官為了在砲火中救人,肚子被射破一個洞-雖然肚子破了一個洞,他還是繼續救人……。重回金門,看到兩棲蛙人在烈日下操演,他覺得這些年輕人很可愛的;他表示,有國家,才有我們,這是每個人都不應該忘記的!
陳永魁曾在「中央社」(國家通訊社)擔任攝影記者。他表示,當時年輕,在料羅灣目睹兩岸砲火相向,心情還有幾分興奮;如今回想起來,反而覺得「可怕」。
幾十年過去了,看到新一輩的記者總是一大堆的出現在新聞現場,這是他們過去少有的現象,他形容這種現象也有些「可怕」。有人說,從某種角度來說,現在的記者,有時候比砲彈還可怕;陳永魁笑笑地表示認可。
洪縉曾擔任過中國廣播公司及軍聞社的記者,在八二三戰役期間採訪過金門。如今的金門,對他而言像是一個大公園,每次來都有進步;他表示,金門現在的進步,除了當地居民的努力之外,當年的軍隊也功不可沒;他們用人力,用血汗,一寸又一寸地把一條又一條的道路鋪設起來。
在戰爭期間,他看到金門駐軍,沒有一點畏縮;在敵軍砲擊進行時,利用既有的掩護體防護,在敵軍砲擊暫停時,立即向對方的砲陣地反擊。若有人不幸陣亡了,有人就會接續其任務。
數十年過去,過去一心一德的時代似乎也遠去了;不過,洪縉曾仍希望大家珍惜現有,不要一味只有藍綠內鬥。他期盼新一代的記者要勇於自我檢討,要明辨真假,不要隨人起舞,受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