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餅的起源蘊藏一位太太的智慧

金城市街「七餅」店女老板巧手,做出一張張薄薄的圓形餅皮。(楊水詠攝)
清明節,又稱民族掃墓節,也是重要民俗節日之一。在是日,家家戶戶有烹煮「七餅(金門話)」敬拜祖先和吃「七餅」的習俗,而餅皮更是不可或缺的。金城市街幾家製做「七餅」店,昨天出現大排長龍購買餅皮的畫面;買回去祭祖後,全家品嚐應節美食的好滋味。
金門話的「七餅」,又稱潤餅、薄餅、擦餅,是以蔬菜、肉絲、豆腐絲、海蚵等烹製餡料,搭配炸花生粉、香菜及淋上醬料等,再以白色餅皮包裹的金門風味美食。而,製做一張好的潤餅皮,最重要的是要「實在」,從挑選麵粉、和麵、最後的擦皮,每一道手續都馬虎不得,尤其最後一道擦餅皮出爐,火候更要拿捏精準。
清明吃薄餅的習俗,最普遍的說法起源於春秋時代介之推被晉文公燒山致死,後人當天禁火生食紀念,也就是寒食節,再成為「春日盤」,這是流傳到閩南的中原遺風。不過,有文史工作者指出,閩南吃薄餅的起源,還有與明代節制五省軍務的金門先賢蔡復一有關的傳說。
根據金門縣志記載,蔡厝人蔡復一為明神宗萬曆年間進士,熹宗天啟年間,以都察院右僉都御使總督貴州、雲南、湖廣軍務,兼巡撫貴州,賜尚方寶劍,節制五省,征剿西南苗亂,有「撫劍鎮太平,舉筆安天下」的美名。
相傳蔡復一為官清正,不願黨附當權太監魏忠賢,屢遭用計加害,在平苗時,連下十二道文書並限期回覆。蔡復一軍務繁重,又在病中,窮於應付,已無暇用餐,他的妻子李氏發明將麵粉烘成「七餅」,裹以菜蔬的做法,讓丈夫右手執筆、左手吃餅不誤公務,因此,流傳有「七餅助夫」的佳話。
「七餅」的做法繁瑣,餅皮是將麵粉攪勻擦於平底鍋上使熟,成為一張薄薄的圓形餅狀。而,餡料包括蒜苗、芹菜、紅蘿蔔、豌豆、冬筍、高麗菜等生鮮蔬菜,細切與肉絲、豆腐絲、海蚵等文火煨煮熟爛為主菜,再與花生粉等配料,包裹在薄餅皮內,成為一道金門風味美食。
「七餅」又稱春餅,意指春天才吃得到的美食,其實,這與節氣有關。金門民眾普遍了解,春天到來,蔬菜生鮮,且主要作料的海蚵最為肥美、滋味最好,因此,不僅是民眾解饞的佳餚,更是清明祭祖最佳的孝心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