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搶救文昌魚水試所展開人工培育

發布日期:
記者: 董森堡/金城報導。
點閱率:2,478
  文昌魚造型奇特、短小的體型讓許多民眾視為普通魚苗。(董森堡攝)

文昌魚造型奇特、短小的體型讓許多民眾視為普通魚苗。(董森堡攝)

 水產養殖大作戰、搶救史前活化石!金門地區除了史前活化石「鱟」之外,另外還有列入中國大陸二級保護動物的「文昌魚」,這種似魚非魚的特殊物種存活在金門少數海域,近來水試所已積極展開人工培育繁殖工作,期望能搶救這種珍稀且具研究價值的海洋生物。
 文昌魚為僅存的脊索動物門的頭索動物亞門動物,在寒武紀地層中就存活在地球海洋,經過數千萬年的演變,外觀型態並無明顯的變化,因此與鱟齊名,有史前化石的美稱。
 根據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委託調查,在金門西側與南側海域的料羅灣、金烈水道與小金門周遭海域進行三十四處測站採集作業,結果只在三個底質為中等佳到尚佳的粗砂環境測站發現文昌魚,其種類分別是白氏文昌魚與日本文昌魚,這二個類別的文昌魚,其吻鰭、前臀鰭腔室、尾鰭形態不同,體長三到五公分,成魚長五公分,壽命僅有二年而已。
 文昌魚是生物演化研究關鍵物種,其脊索特徵揭發了脊椎動物的起源,因此文昌魚極具研究價值。但可惜的是,中國大陸在海洋環境嚴重破壞的狀況下,文昌魚棲地及數量驟減,因此中國大陸已將文昌魚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反觀金門地區在長期戰地政務的保護下,海洋環境較佳、調查後發現還有野生文昌魚倖存其中。
金門水試所有鑑於近年來地區海域遭大陸漁民非法濫捕,抽取海砂及沿岸開發造更嚴重衝擊文昌魚生存環境與棲地,目前已積極著手人工養殖育苗作業,未來將視繁殖成果進行流放,豐富地區海洋生態。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