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門原生蟒深具生態保育價值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縣府報導。
點閱率:2,649
字型大小:
  金門的蟒蛇族群數量並不多。(照片由金門縣政府建設處提供) 金門的蟒蛇族群數量並不多。(照片由金門縣政府建設處提供)

金門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思民博士團隊進行的「金門地區亞洲蟒食物資源與棲地利用計畫」昨日進行期末報告,經由長期調查研究,目前評估地區成年蟒蛇不超過120隻,主要的食物以小黃腹鼠與溝鼠為主,每隻五公斤的亞成蛇至少進食247隻老鼠,後續一年至少可以吃進133隻老鼠,深具生態保育價值。
 林思民表示,在農委會林務局與金門縣政府的支持下,已經在金門進行三年的緬甸蟒相關研究,本年度工作重點除透過無線電發報器持續進行追蹤外,更將所得的資料進行棲地偏好研究,另以標放法估算金門蟒蛇目前的族群數量,及以比對排遺內含物的毛髮鑑定方式,確認蟒蛇所吃物種,更利用蟒蛇肋骨切片來確認蟒蛇的年齡;經由分析與研究,農墾地與次生林是蟒蛇較偏好的環境,但在天氣轉涼之後,蟒蛇則會往人工林與花崗岩林地移動。
 另在數量上,由於再捕捉率偏高,初估成蛇總量約117隻,以大金門而言每平方公里約0.87隻,在研究的過程中仍發現蟒蛇有被捕食與圈養,就目前的密度而言,蟒蛇的生存仍有許多的問題;此外,透過排遺的分析,蟒蛇以鼠類為食,且以小黃腹鼠與溝鼠等較大型的鼠類為主,小型的錢鼠幾乎不吃。
 縣府建設處長翁自保表示,金門地區的緬甸蟒族群數量在公元2000年之後逐年攀升,在2010年前後達到數量的高峰,並開始引起民眾和學者的好奇。由於緬甸蟒在佛羅里達州形成嚴重的外來種問題,而金門又是走私野生動物的高風險區域,當地民眾一度認為緬甸蟒是走私者丟包所遺留下來的外來族群。
 近年經過林華慶博士、蔡添丁先生等人詳細的史料考據,發現當地的軍民在民國40年前後已經留下頻繁的蟒蛇捕捉紀錄,只是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受到生物學家的重視。爾後由於大量的駐軍,導致蟒蛇在金門地區銷聲匿跡了接近40年之久。直到兩岸的情勢緩和,軍隊逐漸撤離金門,才讓蟒蛇的族群重新得到喘息的機會。
 林思民研究團隊利用DNA進行遺傳的比對,認為金門地區的緬甸蟒與福建省沿岸的族群在遺傳上較為接近,也進一步證明蟒蛇為金門土生土長的原生動物。
 目前相關的研究成果,已經於近日刊載於學術期刊Zoological Studies。
這是國人第一次針對野生蟒科動物進行正式的調查報導,也讓金門地區成為世界上「戰地的特殊背景幫助保育稀有野生動物」一個全新的案例。
  蟒蛇在金門的出現擁有幾個重要的學術意義。首先,這個發現記錄使得金門成為蟒科動物在我國領土範圍內唯一個分布地區,具有獨特的保育價值。其次,這個記錄使得金門地區成為「停戰區保留物種多樣性」的案例。除了蟒蛇之外,水獺、金龜、鸕鶿、蜂虎和鱟,都是受惠的物種,也成為值得在世界上廣為宣傳的實例。第三,林思民副教授帶領研究生所執行的緬甸蟒無線電追蹤,是亞洲第一個針對野生蟒科動物進行的研究案例。
 目前金門地區蟒蛇的主要危機還是來自人類,包括棲地的開發,道路造成的車禍死亡,以及人類的捕殺。在過去三年的追蹤裡,研究團隊只少有三隻蛇(佔研究個體的四分之一)在追蹤過程中遭到人類的捕捉或宰殺。丟失了珍貴的研究數據,也成為研究人員心中最大的痛。
 緬甸蟒雖然體型龐大,但是生性慵懶,在野外並沒有攻擊人類的紀錄(亞洲地區的攻擊記錄均來自另一種網紋蟒),反而是控制金門當地鼠害的重要天敵。因此,金門縣政府近年也積極進行「與蟒共存」的環境教育解說活動,藉由讓兒童接觸、觸摸真正的蟒蛇,瞭解蟒蛇在生態中扮演的意義,從而接受蟒蛇的存在,從學校紮根,避免民眾不必要的恐慌。

  • 金城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0號 金城分銷處地圖
    (082)328728
  • 金湖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山外里山外2-7號 金湖分銷處地圖
    (082)331525
  • 金沙分銷處
    金門縣金沙鎮官嶼里官澳36號 金沙分銷處地圖
    0933-699-781
  • 金寧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武德新莊118號 金寧分銷處地圖
    0910334484
  • 烈嶼分銷處
    金門縣烈嶼鄉后頭34之1號 烈嶼分銷處地圖
    (082)363290、傳真:375649、手機:0963728817
  • 金山分銷處
    金門縣金城鎮民族路92號 金山分銷處地圖
    (082)328725
  • 夏興分銷處
    金門縣金湖鎮夏興84號 夏興分銷處地圖
    (082)331818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