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陳景蘭裔孫回到祖居 將宏祖訓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金湖報導。
點閱率:2,862
陳景蘭嫡孫陳鼎輔(左五)領著後輩陳弘偉(右七)、林鷺蓉(右四)、陳慧生(左三)、郭嫣然(右五)等人回到祖居地;蔡西湖(左一)、陳國強(右六)、陳偃武(右二)、陳炳仁(左四)、陳金盛(左六)、許金龍(左七)、陳榮文(右一)、陳向文(右三)等也在景蘭山莊相迎。張建騰攝)

陳景蘭嫡孫陳鼎輔(左五)領著後輩陳弘偉(右七)、林鷺蓉(右四)、陳慧生(左三)、郭嫣然(右五)等人回到祖居地;蔡西湖(左一)、陳國強(右六)、陳偃武(右二)、陳炳仁(左四)、陳金盛(左六)、許金龍(左七)、陳榮文(右一)、陳向文(右三)等也在景蘭山莊相迎。張建騰攝)

金門第一大洋樓—陳景蘭洋樓建成於一九二一年;不過,陳景蘭的嫡系後代在這棟洋樓卻只住過兩年。陳景蘭的嫡孫陳鼎輔昨(二十三)日帶著陳家第四代、第五代重遊故園,傳承建業精神及「蘭書」祖訓,希望將來努力保留洋樓的完整,不要為此爭權奪利。
位在金湖鎮正義里成功村的「陳坑大洋樓」是金門規模最大的洋樓,有「金門第一洋樓」之稱,建業的主人為華僑陳景蘭。洋樓落成之後,陳景蘭曾在護牆刻字為訓,內容如下:「民國十年。余望後輩,當念建業艱難。蘭書。」蘭,就是陳景蘭的自稱。
陳景蘭在南洋經商致富後,於一九一七年返金購地建屋,並於一九二一年落成;規模包括洋樓、護厝、圍牆、大樓前三層花園、東側兩層花園,以及洋樓一層的「尚卿小學」等。
時逢戰亂,自一九三七年起,洋樓歷經日本警察佔領、國軍部隊接手、五三醫院進駐、金門高中遷校、改設官兵休假中心、更置外賓接待餐廳等歷程,成為金門歷史的縮影。陳景蘭嫡系子孫真正進駐其間的時間,大約只有一九四二到一九四四兩年;當時,一家共有十餘口,正是陳家最困頓的時候,陳鼎輔那時的年紀約只有六歲到八歲。
陳景蘭又名陳祠蘭;育有四子,包括:國銘、國均、國錟、國鐘。長子陳國銘育有六子,包括:鼎新、鼎運、鼎勳、鼎輔、鼎寺、鼎坤。
陳鼎輔是糖廠退休工程師,曾任福建省金門同胞聯誼會理事;這次回到祖居地,他要夜宿洋樓的護厝。他表示,抗日戰爭時期,他們一家由廈門遷回金門,住進洋樓;當時因食指浩繁,生活困難,光種植番薯不夠維生,母親吳冬蜜用手巾包著嫁妝,一手巾又一手巾地變賣手飾,買番薯籤當糧食,一家才得以過活,否則可能就要餓死了。
 他說,在那兩年,只有過年時才吃得到米飯;他還記得同胞手足那付吃到米時的饞相—飯盤很淺,飯燙如火,才剛一出鍋就不顧燙嘴地往口腹吞嚥……。
當年日軍侵華時,他們在廈門只能吃到日軍配給的食物,主要是「臭殕」(發霉)的魚、殘碎的米渣屑,因此才決定遷回成功洋樓,想靠著自家的田地自耕自食;不過,後來還是被日本趕出了洋樓,住到別人家的房子。當年與他們在洋樓同住者,有一個是陳家伙計的第二代—他曾經扛著甘蔗進出洋樓,因為沒有向日警行禮,被日警拿起甘蔗棒打一番……。
陳坑大洋樓費時三年,於一九二一年落成,當時耗資約十萬元。陳景蘭洋樓(景蘭山莊)的修復工程及周遭環境的美化計畫則是由金門縣政府及金湖鎮公所向內政部申請,耗資一億一千多萬元,於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動工,二零零八年峻工。
對於洋樓能有今貌,陳鼎輔感謝金門地方政府的努力;不過,在過去九十年間,洋樓被軍隊等單位佔用的時間長達三十七年,「解鈴還須繫鈴人」,陳鼎輔認為政府對這棟洋樓多少也有修復的義務。
陳鼎輔(陳景蘭第三代)這是第三次回到陳景蘭洋樓;與他同行者有第四代的林鷺蓉(母親陳麗施為陳鼎輔的長姐;外祖母是吳冬蜜)、陳弘偉(陳鼎寺之子)、第四代)、陳慧生(陳鼎勳之子)、郭嫣然(林鷺蓉之女)。
金湖鎮長蔡西湖、正義里現任里長陳偃武、前里長陳國強、陳坑陳氏宗親會理事長陳炳仁、正義國小校長陳順德、族人陳金盛、陳向文、陳榮文、財團法人金門愛心慈善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許金龍等,昨天都到景蘭山莊與陳鼎輔一家晤談。
在陳國強等人的奔走下,陳景蘭後人以設定地上權的方式,同意由政府整修並經管二十年;蔡西湖表示,對於洋樓的維護,金湖鎮公所會積極維護,不會為了觀光需要打穿牆壁或設置電梯導致面貌走樣;目前,洋樓已被票選為金門拍攝婚紗的最熱門的十景之一。
對陳弘偉等人而言,成功洋樓是漂亮、大方、美麗的建築;陳弘偉將來也要帶自己的孩子來看看祖先建立的家業,傳承那種弘曠的器識。
這次回來祖居地,陳鼎輔希望領著後輩們認識成功村的親族戚友;對於洋樓,將來要則能能建立集體監督經營的管理機制,不要做出有違祖訓的事情。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