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校百年系列之一》金門規模最大小學中正國小注重多元學習

中正國小舉辦回憶九九老照片展示,圖為38年時名珠浦鎮中心國民學校慶祝兒童節照片(中正國小提供)
中正國小創校於民國四年,與縣同壽,是全縣規模最大的學校,也最具發展指標性。今年已屆滿九十九週年並邁入建校第一百年,至善樓後方的老榕樹歷久不變已成校園回憶。校長張樾表示,中正國小以快樂學習、健康成長、感恩惜福為三大願景。學校特色在於多元學習、適性發展,近年來更著重於英語能力培養、閱讀養成以及藉國際性活動之參與,開拓學生視野。
根據中正國小提供之資料,學校初創於現朱子祠前,當時稱為義學。民國四年創校時名為縣立第一高等小學,民國二十一年時易名為浯江小學。民國廿六年,日本侵佔金門,翌年私立金門公學併入,更名為金門公立第一小學。民國卅一年遷至現址。民國卅四年,抗戰勝利易名為珠浦鎮中心國民學校。民國卅八年,古寧頭戰役後,後浦東、西、南、北門四街分設四所國民學校;翌年隨行政區改變,後浦四街四所國民學校併入,更名為城廂中心國民學校。民國四十年,私立培德小學併入,名稱改為金門示範中心國民學校。民國四十二年,恢復縣治,全銜改為金門縣示範中心國民學校。民國五十二年,配合學劃畫分,易名為金城鎮中心國民學校。
民國五十六年,配合九年國民教育之延長,將南門里學區之學生分出,另設莒光國民小學,並易名為金城鎮金城國民學校。民國六十七年三月廿一日,為感念先總統蔣公為金門教育之德澤,更名為金門縣立中正國民小學,並定三月廿一日為校慶。民國七十五年,金城國民中小學莒光分部併入。民國七十九年,依國民教育法施行細則規定,學校更名為金門縣金城鎮中正國民小學迄今。
而在中正國小創校八十週年紀念特刊記載,學校在民國廿七年(日劇時代期間)曾遷至舊基督教堂上課(地點約在改建後之建新皮鞋店、翰林書店、錦芳商號等地),而後又遷址觀德堂(今之縣商會 )。學校三十一年遷至現址,該處原為私立金門公學(日佔金門後曾淪為日本軍營);金門公學於民國四十九年元月拆除,由軍方協助重建,至四十九年底落成。民國五十年起以縣府撥款補助為主前後多次增建校舍及教室,學校也曾成立校舍修建委員會組織增建校舍教室。民國七十三年,政府鑑於校舍破舊不堪,撥款全面整建。民國八十五年六月活動中心大概暨運動場落成啟用。八十三年八月附設國民學校補習學校正式成立。九十六年三月至善樓落成啟用。而學校東側校舍老背少,經委託福建省建築師公會鑑定耐震初評不合格,獲行政院經費補助於發包改建中,預定一○四年元月完工。
如校歌歌詞所述,「勤誠兩字牢記心田」;「莫忘珠浦,吾樂園」。勤誠是中正國小的校訓,取自勤樸弘毅,誠正仁愛;勤謹精實,誠健活潑之意。走過九十九週年,和許多學校一樣,歷經不同年代培育出無數優秀人才,老校園景物已漸漸消失在時間的洪流裡,而唯有至善樓後方的老榕樹是七十年迄今未曾變動過,也成為校友的回憶。希望學子莫忘培育個人成長茁壯的校園。
母校與縣同壽,歷屆校友或許有不同慶祝方式,中正國小前身金城鎮中心國民學校畢業五十年之校友,就委託陶藝家製作小學公仔,紀錄並傳承他們年代的點滴。而學校亦將擴大舉辦建校一百週年校慶,邀各界校友共同見證這座與縣同壽的國小學校。
中正國小現有四十七班,共一千三百零二位學生,一百二十餘位教職員,設教導處、學務處、總務處、輔導室、會計、人事等。學校社團多元近年來在藝術人文領域更如雨後春筍般成立,早期以運動性社團居多,並有鼓吹、合唱、笛鼓、鼓號、舞獅等,近兩年配合地區需求,成立國樂、管樂、舞蹈、陶笛、烏克麗麗、甚至游泳及網球等,除了舞蹈自一年級參與,網球、國樂自二年級起參與,其他自三年級起由學生依興趣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