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神經外科醫師曾峰毅 愛在金門

董小弟弟車禍意外,經曾峰毅醫師一個月開十二次刀搶救,如今已恢復得差不多,特地回金門醫院向曾醫師致謝。(金門醫院提供)
「我去年七月一日到職,這一年裡面,我每個月休息一週,其他廿三、四天裡,都是廿四小時待命,曾經有一星期只睡六個小時。」曾峰毅醫師這樣開場白。
台大醫師主攻神經外科
今年三十四歲的曾峰毅,台北人,台大醫學系畢業,是台大醫院住院醫師,主攻神經外科,去年七月借調來金門醫院服務一年,這個月底他就準備要返回台大醫院了。
開刀手術家常便飯
「剛剛稍微統計了一下,從年初到現在,我已經開了八十五檯刀,加上去年下半年,一共開了一百二十一檯刀,跟我在台大醫院當住院醫師,來金門一年的成就感是高過數倍,因為從診斷、開刀到治療,都必須一個人搞定,不像在大醫院還有其他同事可以幫忙。」長相帥俊的曾醫師,雖然年輕,資歷不算深,但開刀手術對他已是家常便飯。
金門需有神經外科長駐醫師
曾峰毅開的刀是腦部手術,主要是車禍或腦中風病患,屬於急重診手術,「在我看來,金門醫院的硬體設備是足夠的,就是需要有神經外科的長駐醫師,如果只是短期的支援,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過去金門不是沒有神經外科的醫師,但他們大都是短期來支援一星期就回去,來去匆匆,而這類的腦神經手術需要較長的時間,所以醫師就會評估,願不願開這刀,開下去至少要照顧病人一至二星期,壓力很大,如果後送就不用去管這些。」
車禍案件不少需馬上進開刀房
近幾年來,金門地區的工安和車禍案件頻傳,這類案件都屬急重診,病患一送到就得馬上進開刀房,「我算了一下,今年有六十六檯急診手術,其中有五十五個病患危急,若後送一趟直升機要花四十萬元,五十五位病患留在金門醫院開刀,就可省下二千五百萬元,累積起來十分可觀,這都是納稅人的錢呀!」
後送對病人與家屬是不可承受之痛
「叫一趟後送,至少要花五小時以上,很多病人都不能等,一旦急救不及不是死亡,就是變成植物人,對病人家屬都是不可承受之痛,所以沒有長駐醫師,對離島的醫療問題是解決不了的。」近一年的觀察曾峰毅這樣認為。
像今年過年的大年初二,住古崗一位九歲的董小弟弟被計程車追撞,「傷勢很嚴重,屬重度昏迷,我一個月內幫他開了十二次手術,之後傷勢較穩定才後送台大醫院復健;昨天我最後一次門診,他走進來跟我打招呼致謝,看到他恢復得差不多了,我真的很高興,這種成就感是什麼也比不上。」
發現罕見病例開刀住院一個月出院
另外,去年的八月廿四日,一位廿八歲的李姓產婦,凌晨二點自然產下第四胎,第二天早上癲癇發作失去意識,送到金門醫院已瞳孔放大,電腦斷層掃瞄發現腦部出血,「緊急開刀才發現是一種罕見的動靜脈畸型破裂,這種個案去年全國發現三例,但是在其他醫院的兩個病患開刀後都死亡,而我的當事人在住院一個月後,目前在家裡帶小孩。」
專程趕回為腦出血學生開刀
兩個月前,金大有位學生參加文化局的一項活動,騎腳踏車跌倒撞到頭部造成腦出血,「那天我剛好休假在台北,下午四點我接到電話,同事傳來片子說,情況危急,準備叫直升機後送,我看片子研判後送可能反而不利,於是從台大衝到機場搭四點半飛機,六點進開刀房,開完刀後沒多久病患就清醒,一星期後出院。」
金大生斷臂發生在台也接不回
「一個意外發生,家屬問你能處理嗎?他若信任我,我是可以開這個刀,他若是不信任我,也只能緊急後送,這是個盲點,像這次金大生捲斷手臂事件,我在林口長庚醫院的同學私下透露,關鍵在斷臂因機器夾住高溫蒸熟,就算當事人在台灣,馬上送醫也接不回去了,但在眾口鑠金下,卻變成醫療疏失,對相關人員是有點不公平。」曾峰毅說。
這兩年金大學生增加,加上銘傳大學學生,學生的車禍意外事件有增加趨勢,另外工安事件,像工人從鷹架摔落或貨櫃掉下導致脊椎受損或腦部外傷,事件當事人大都是年輕人,很多都是一家生計所賴,若急救不當,對家庭、社會乃至國家都有很大影響。
金門醫療品質進步很多硬體設備夠
「現在金門的醫療品質進步很多,硬體設備是夠的,就是人的問題,可惜現在金門的醫保生,沒有一位是主攻神經外科,長久以往,若是沒有長駐的神經外科醫師,無法落實醫療在地化,對金門醫療還是會有問題的。」
希望提高誘因讓醫師安心長駐
曾峰毅的太太也是台大醫院醫師,三個月前才產下一對雙胞胎,在金門服務一年來,他對金門是有很深的感情,「我經常三更半夜開刀,半夜起身看病人,處理事務,但長期下來我的身體也負荷不了,一年也許可以保持熱情做下去,但三年、五年,長時間若是背後的支持不夠,恐怕無人可以為繼。」他希望縣府可以提高一些誘因,讓有心的醫師可以安心長駐金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