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雨後夏菇確定是山珍雞肉絲菇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金沙報導。
點閱率:3,199
  好大的菇啊!黃水英過去從沒在自己的園中見過!這種雞肉絲菇是由大白蟻栽培出來的,目前還沒辦法在人工環境下栽培。(張建騰攝)

好大的菇啊!黃水英過去從沒在自己的園中見過!這種雞肉絲菇是由大白蟻栽培出來的,目前還沒辦法在人工環境下栽培。(張建騰攝)

金門「嘉農園藝」的雜料堆中長出了疑為「雞肉絲菇」的蕈類;根據中研院週報的論文,雞肉絲菇是由大白蟻栽培出來的,目前還沒有辦法以人工栽培。
哇!好大的菇啊,一輩子務農的黃水英在自己的園地中看到一團又一團的「雨後夏菇」,有的是由一百片菇帽疊羅漢般壘壘堆起,高度約六十三公分左右。他表示,過去從沒見過!自六月十五日至今,陸續冒出。
那是什麼菇呢?他的么兒黃金財上網向人請教,得到的答案是「雞肉絲菇」。
根據中研院研究員朱宇敏在《中研院週報》1167期發表的論文〈白蟻、雞肉絲菇和炭角菌間的恩怨情仇〉,全世界有三千多種白蟻,有三百三十種屬於大白蟻亞科。大白蟻是高等白蟻,牠們是蟑螂的近親,反而是白蟻的遠親;大白蟻會白蟻不會的功夫,那就是可以在大白蟻窩中進行真菌栽培的農業行為。
一窩大白蟻的成員通常是數目常以百萬計;階級包括蟻后、蟻王、兵蟻、職蟻及尚未成熟的若蟲。牠們的農業行為可能起源於兩千四百萬至三千四百萬年前的非洲熱帶雨林。大白蟻所栽培的雞肉絲菇,到現在還沒辦法在人工的環境下栽培出來,只能靠採集。
臺灣每年四到六月間是雞肉絲菇出菇最多的時候;臺灣唯一屬於大白蟻亞科同時也是唯一能栽培雞肉絲菇的白蟻則是黑翅土白蟻(又稱「姬白蟻」)。
另根據行政院農委會退休人員宋細福發表的文章—〈揭開台灣雞肉絲菇曠世之迷〉,雞肉絲菇在食用菇類中,是最奇特者與最神祕者之一,古今中外的學者,投入近百年的時間,希望能研究出人工栽培的方法,但至今尚無結果。
雞肉絲菇在台灣民間是最佳的山珍野味,單生大型者被稱為「雞肉絲菇」,群生者被稱為「姊妹菇」,大陸諸省稱之為「雞蹤菇」,日本人稱之為「蟻茸」。雞肉絲菇在全世界有六種之多,台灣最小者,體大如黃豆,最大者傘如菜盤,重達半公斤;南非有一種經食用後,可使體味、排泄呈現特殊香氣,被視為稀世珍品。
雞肉絲菇出現的時間為一陣大雷雨之後。臺灣地區在五到八月,氣溫於達26℃ 以上時,發現率最高。一般在排水良好的樹林或灌木草地上,就可以發現雞肉絲菇的蹤跡。
嘉農園藝的共同經營者包括黃水英、黃克溫、黃克標、黃金財父子;黃金財是金酒公司的員工,園藝工作只是假日活動;他表示,雞肉絲菇過去在金門也很常見,現在似乎少了,而且也沒見過這麼大的。雖然請教的結果,園中的蕈類被認為是雞肉絲菇,但他們並沒有採食嚐鮮的打算。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