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懷老報人》孫煒走過烽火歲月為戰地文藝奉獻

民國四十年國慶正氣中華報編輯部全體同仁合影(左一為孫煒)。(孫金君提供)
1950年代,軍旅金門擔任正氣中華日報(金門日報前身)副刊主編,後來又任國軍散文隊隊長,編選有《連綴的晶珠》的軍中作家孫煒,月前在台辭世,諸親好友感懷這位老報人在那個戰地文藝年代的特殊貢獻,紛致哀悼!
據了解,孫煒在金門時,夫人朱韶英任教金門高中,在金門出生的二個女兒,分別取名金靜、金君,在金君還來不及認識媽媽│金門高中老師朱韶英就因病過世了,逝後的朱老師選葬在金門金城公墓。
二歲時罹患小兒麻痺症不能走路的孫金靜,從幼時零碎的片段和後來親友的補白,拼湊出當年孫煒軍旅金門,又遭逢喪偶,父親帶著她和稚齡妹妹金君骨肉乖隔的一段悲歡記憶,孫金靜說:「母親逝世前,全家曾拍了張合照,一家四口雖都是笑瞇瞇的,但母親這時卻面帶病容,消瘦許多。父親在照片背後如此記載著:「最後一次全家合影,妻竟捨我與二孩而去。天乎!天乎!何以薄我。」
孫金靜回憶:「父親和母親,是在民國三十八年古寧頭大捷之後,隨著部隊抵達金門,並且生下了我與妹妹。那時父親是駐守在前線的軍人,對岸敵人的炮火沒有擊倒他,但是兩次突然降臨的災難,卻打得他幾乎爬不起來。先是我在二歲時患上小兒麻痺症不能走路,緊跟著母親又在一場急病中去世。」
「那年,父親台北的友人,惦念著在前線的他和孩子,他們要父親把孩子送回台北。父親相當固執,謝絕了朋友的好意,並回答他們說:「孩子和我的命運是一體的,孩子已失去母親,我認為不應再讓孩子離開父親。」
「在金門待了五年多,父親接到命令調回台北,使他再度面臨生離死別的難關與考驗。換到一個新的環境、新的單位,怎能容許他帶著兩個孩子呢!所以,他不得不含淚把妹妹託付給房東阿婆照顧,而把我帶在身邊,也好繼續治療我的腿疾。」
「父親離開了金門,離別了多年在一塊並肩作戰的伙伴;卻留下一份「莫讓孤墳草蕭蕭」的遺憾,以及對妹妹的歉疚和繫念。」
孫家老二金君也說:「父親留台期間,曾在青年戰士報連載過歷史長篇小說《馬援》,後來朋友卻將他的剪報資料遺失,致未能集結成冊,殊為可惜。」
另據作家金劍為文回憶與孫煒同在金門的那個戰地文藝年代,「民國43年9月3日下午金門發生砲戰,那時我部駐防在瓊林與小徑等陣地,第一次嘗到強烈砲擊的滋味,當然有些畏懼,但經歷次數多了,也就能提高警覺,習為常事。心想到了金門前線,將來有機會反攻大陸當然最好。不然,能守護金門外島,或戰死沙場,也就不再返回台灣整訓了。對那種長年累月的嚴格演習訓練,與構工備戰磨練苦楚的心情忍受,倒不如早些能轟轟烈烈的在戰場光榮犧牲!在金門結識了不少戰友詩人和作家,如公孫嬿、尼洛、一夫、俞南屏、孫煒、查仞千、麻德明、商禽等。尤其是公孫嬿(本名查顯琳,砲兵少校副營長)駐防在榜林,一夫(本名趙玉明,少尉政工官)駐防在下堡,尼洛(本名李明,少校心戰官)駐防在浦邊等地區。記得詩人商禽,屬於地區憲兵部隊,經常在金城街上碰面寒暄。其他如麻德明少校、孫煒上尉、查仞千中尉等均係《正氣中華報》的成員,他們的筆鋒犀利,對編輯剪裁設計構圖,經驗豐富,該報是金門戰地唯一精神糧食,對戰地人心影響深遠。」
告別一個戰地文藝時代,也告別了逾半世紀的物換星移,我們深深的緬懷,一位老報人的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