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金湖采風》海印寺三十三相觀音石雕

發布日期:
記者: 張建騰/特稿報導。
點閱率:2,165
圖為六時觀音,背景為舊的大雄寶殿。
(張建騰攝)

圖為六時觀音,背景為舊的大雄寶殿。 (張建騰攝)

記者/白衣、葉衣、青頸、合掌觀音;施藥、延命、普慈、楊柳觀音;龍頭、蛤蜊、魚籃、持蓮觀音;六時、不二、一如……卅三觀音!主祀觀世音菩薩的太武山海印寺,寺外有著各種造型的觀音石雕,目的在為不同身分的人們做示現。三十三身觀音之中,有梵王身、帝釋身、沙門身、居士身、長者身、婦女身、童男身……。
海印寺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古稱「太武巖寺」,始建於宋朝咸淳乙丑年間(西元一二六五年);它原本是一座道廟,後來改祀觀音。前殿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尊,兩旁供奉著「十八羅漢」;後殿(大雄寶殿)供奉了釋迦牟尼佛及二十四諸天。民國九十七年,寺外多了三十三觀音。觀世音不僅是海印寺的主尊,也是金門幾乎家家戶戶都供奉的菩薩。
根據海印寺的說明,梵語「Avalokite」svara」的漢譯有「觀自在」、「觀世音」、「觀音」等名。根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簡稱《大悲心陀羅尼經》)的記載,觀音在過去無量劫之前,就已經成佛,佛號為「正法明如來」;但是,為了實踐濟渡眾生的悲願,還是以菩薩相在西方淨土輔佐阿彌陀佛救度眾生。
觀音的特質是大悲和大智。在《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承受諸苦惱的眾生們,只要一心稱呼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觀音就會尋聲救苦,助眾生解脫;而且,眾生以什麼身分得度,觀音就會現出相應的身相來接引他;因此,觀音是婆娑世界中,與眾生最相契的一尊菩薩。
觀音隨類現身,可以化身種種不同的樣子,因此有所謂的「三十三體觀音」;另外還有二十五化身、二十八化身、三十二應身、三十八化身、四十化身等不同的說法。
太武山海印寺新增的三十三相觀音包括:楊柳觀音、龍頭觀音、持經觀音、圓光觀音、游戲觀音、白衣觀音、蓮臥觀音、瀧見觀音、施藥觀音、魚籃觀音、德王觀音、水月觀音、一葉觀音、青頸觀音、威德觀音、延命觀音、眾寶觀音、岩戶觀音、能靜觀音、阿耨觀音、無畏觀音、葉衣觀音、琉璃觀音、多羅觀音、蛤蜊觀音、六時觀音、普慈觀音、馬郎婦觀音、合掌觀音、一如觀音、不二觀音、持蓮觀音、灑水觀音。
楊柳觀音是中國民間最為人熟悉的觀音化身之一,可能是佛教中國化後的新形象。據劉南朝宋竺難提所譯的《請觀音經》,楊柳觀音凸顯了觀世音菩薩能夠解除眾生病苦的特質,是隋代以後,最常見的觀音圖像之一。楊柳觀音還有「藥王觀音」的別稱。在楊柳觀音的解說牌上寫著:「大悲楊柳觀世間,哀愍淪溺拔苦疾;普入諸趣恆示現,令脫流轉超出塵。」
「持經觀音」安於「靜觀」碑石所在介丘的最高處,可以眺望「海印巖」。持經觀音的右肘倚著一疊經卷,右手持著經書,右腳盤膝橫地,左足曲膝立地,左手搭在左膝,呈現怡然自在姿態。持經觀音的解說牌上寫著:「聲聞持經觀世音,覺照內明光嚴飾;最勝境界微妙智,不循根塵歸元真。」
「白衣觀音」位在海印寺往屏東的方向。三十三觀音寶偈中的白衣觀音偈內容是:「大慈白衣觀世音,隨緣赴感應群機;三昧辯才善誘誨,妙德圓成證菩提。」白衣觀音也是中國式的一種化身,在民間受得大眾信仰;在傳統民間信仰中,又被稱為「白衣大士」。
海山堂前「蓮臥觀音」的觀音寶偈為:「合掌蓮臥觀世音,寂湛生光寶華開;悟心無際性常凝,圓明清淨大覺海。」
蛤蜊觀音最接近大雄寶殿;偈語為:「啟悟蛤蜊觀世音,慈誨愛語殷玄示;無礙神變覺有情,歷劫熏修應微塵。」根據《佛祖統紀》等佛典的記載,唐文宗李昂有一次食蛤蜊時,擘裂不開;焚香祈禱後,蛤蜊突然變化菩薩的形象。李昂向終南山惟政禪師詢問這一稀有之事所代表的意義;惟政表示,這是菩薩在啟發皇帝的信心;佛經上說,將要以此身得度,菩薩就會現此身說法。於是,唐文宗就詔令天下寺院立觀音像。
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佛告訴承受諸苦惱的眾生,只要一心稱「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就可以得解脫,得離欲,得離瞋,得離痴;若是能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則可「福不唐捐」。
在大乘佛教中,觀音是最被人所熟知的菩薩。觀音以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祂針對眾生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化身救度;蘊藏在大慈大悲之後的,則是無邊的大智!海印寺的觀音三十三相,似乎也有助於讓形形似似的人,找到心靈的寄托。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