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致凱現身說法談戲劇創作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也是李國修嫡傳弟子黃致凱,昨在文學講座中分享他的戲劇創作生活,和民眾合影,並期待再相會。(陳麗妤攝)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也是李國修嫡傳弟子黃致凱,昨在文學講座中分享他的戲劇創作生活,和民眾合影,並期待再相會。(陳麗妤攝)
故事工廠藝術總監,也是李國修嫡傳弟子黃致凱,昨在文化局文學講座中分享「李國修教會我的事—故事創意與生活」。不論是劇場特性、創作靈感、為什麼創作等娓娓道來,也帶領民眾與演員一起模擬情境,學習從不同的思考方式看事情。黃致凱說,藉由戲劇作品,除了談親情、感情,更多的是談人和土地的互動。創作的靈感平常就在準備,在生活中一直存檔,用眼睛、用心感受。
文化局文學講座,昨邀請故事工廠藝術總監、編導黃致凱現身說法,以「李國修教會我的事—故事創意與生活」為題分享他大三開始認識李國修,磕頭拜師入門迄今,跟隨師父李國修學戲劇以及創作的生活。他從劇場的特質,為什麼創作戲劇、人為什麼看戲、逆向思考等面向,告訴現場民眾他的戲劇創作生活,讓民眾藉戲劇作品更加認識和反思現實生活。
黃致凱訴說他和李國修大師的相遇,拜師入李國修門下迄今,從不懂戲劇,在師父引進門個人修行學習下對戲劇的認識,甚至現在創作戲劇的生活。他形容,《3個諸葛亮》中,愛情故事的結尾是悲情的,但觀眾卻從頭笑到尾,因為喜劇和悲劇是一體兩面,只是不同角度看罷了。喜劇是減法的藝術,也是高難度的藝術。宛如那一年我們說相聲所言:「當台下有觀眾笑的時候,就表示台上有人受傷」。
談及創作的靈感來源,他表示,他的靈感平常就在準備,生活中一直在存檔,用眼睛看,用心感受。創作雖然是天馬行空的想像,但更重要的是做足功課。他也藉作品《百合戀》創作歷程,說明戲劇作品除了談親情、愛情,更多的是談人和土地的互動。
至於人為什麼看戲?看見自己的慾望和恐懼?李國修老師曾說:戲劇道人輕、敘事明、抒情深。觀眾看戲是參與、投射、投入。好戲有留白的空間,如山水畫一般,讓你有想像的空間和意境,黃致凱表示。
昨日在演講中,黃致凱也帶領民眾和杜詩梅、林東緒兩位演員,透過情境的模擬考驗,藉由一條繩子、一根棒子等形狀的延伸接力練習,說明打破思考框架,創意就來了。並藉以用不同角度思考,即使不創作,當遇到難題時學會逆向思考,從答案中找答案。運用不同角度看事情,生活會很好玩。而且創意思考更可以改變看待生活的角度。
此外,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是兩個端點間思想的交換並尋找共同點和交集點。創作亦同。而戲劇脫離不了劇場、表演者、舞台、觀眾等要素,如果觀眾不進場那便不是戲,故戲劇也是尋找和觀眾間的共鳴,藉此和大眾與社會溝通。所以他創作戲劇除了內容要做到「雅俗共賞」外,更要藉由非媚俗而是大眾都能懂的故事,把劇場還給每一位民眾。
林東緒及杜詩梅也到場用演員的身份傾訴如何認識李國修老師,踏上戲劇之路。林東緒說他的冒險性格使然,讓人生在意想不到的時刻轉彎,和李國修老師結緣,走入戲劇團成為演員。不過他入劇團的面試過程讓三位分享者笑成一團。杜詩梅形容,她原本在(電視上)方寸間靠本能演藝,認識李國修老師參與屏風演出才愈演愈開竅,到現在對戲劇有一點點領悟。
黃致凱最後也表示,金門鄉親過去承受砲火轟炸,一連兩天用掌聲轟炸文化局演藝廳。很感動的是民眾用享受的心情看表演,這也是他創作戲劇的初衷,再次感謝文化局的協助,期待再來金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