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

國立史博館館長拜會金門縣長陳福海期待迎回魯王壙誌

發布日期:
記者: 李增汪/縣府報導。
點閱率:1,078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右)昨日拜會金門縣長陳福海。(李增汪攝)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右)昨日拜會金門縣長陳福海。(李增汪攝)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張譽騰昨日上午禮貌性拜會金門縣長陳福海,對金門期盼迎回明魯王朱以海壙誌,張譽騰表示「樂觀其成,可先借展」。縣長陳福海也期待藉由迎回魯王壙誌,帶動金門南明史研究及文物保存,更衍生景點觀光效益。
 張譽騰昨日上午偕同史博館學者桂雅文教授,在金門縣文化局副局長黃雅芬、金門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盧根陣、報導文學作家楊樹清、中華兩岸海峽旅遊品牌營銷傳播聯盟執行長楊再平陪同,拜會了縣長陳福海。
楊樹清表示,在金門召開的文化園區永續論壇中,陳炳容、蔡是民等文史學者專家,向與會的史博館館長張譽騰爭取,盼迎回魯王朱以海壙誌在金門文化園區永久典藏;對此,張譽騰館長昨日在拜會陳福海縣長時,透露「樂觀其成」,短期內可配合與縣府規劃以南明史蹟為主題的南明文物展在金門文化園區舉辦,先以借展方式回到金門。
魯王朱以海壙志,民國四十八年在金門古崗村郊掘出,寄存國立歷史博物館已長達半世紀。
 據載,明末清軍入關後,明思宗自縊,局世動盪不安,南明各王、四處流亡,魯王朱以海為明太祖朱元璋第九子荒王朱檀的十世孫,明末被擁立為監國,以監國名義於大陸東南沿海高舉義旗,與鄭成功在閩、浙沿海致力反清復明大業,而後輾轉到金門,並於明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六二年)病逝金門,得年僅四十五歲。
 魯王朱以海當年在金門抗清時,以地瓜果腹,民間稱為「番薯王」而不名,死後由於政治環境因素,並未聲張,以致後來曾發生一段墓塚及遭鄭成功溺死海上的歷史疑案,直到民國四十八年古崗駐軍構築砲兵陣地才發現真塚,並有一方壙誌出土,這才洗刷鄭成功沈王於海的冤屈。
 魯王真塚發現時為兩岸軍事最緊張年代,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將魯王遺骨遷葬於太武山腳下、小徑村村郊的新墓園,於民國五十二年二月四日舉行安葬典禮,自此,地方上於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舉行祭禮,追思其復國的孤忠氣節。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