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兜蟲大膽現蹤盼列環境指標物種

烈嶼鄉發現的姬兜蟲。(林暐倫提供)
金門沒有「獨角仙」,那是否有類似的「甲蟲」呢?有的,而且就在即將開放的大膽島上,牠叫作「姬兜蟲」,台灣蘭嶼也有出產,但體型則較馬來西亞或印尼所產的小了許多。大膽島上的「姬兜蟲」若推斷屬實,且為福建分佈的種類或是其亞種,則大膽島「姬兜蟲」將成為台灣產兜蟲亞科中的第十種兜蟲。
縣政府於上個月召開的大二膽開放會議上,建設處提出以大膽「姬兜蟲」做為環境指標物種的建議,也希望透過尋找大膽「姬兜蟲」的過程發現更多島上特殊的物種,以利在總量管制及合理開發等前提下,保留住大二膽許多未被發現的生態資源。
大膽島隸屬於烈嶼鄉,過往均為軍事管制區,二○一三年行政院同意大、二膽島卸下戰甲,交由金門縣府管理,並預定於今夏試營運觀光,縣府相關局室已陸續進行各項前置準備工作。
建設處處長翁自保表示,有關大膽島開放訊息經媒體批露後,陸續有退役軍友通報島上有「姬兜蟲」出沒訊息,經搜尋網路相關昆蟲論壇,曾有民眾販售傳聞來自於大膽島之「姬兜蟲」,而幾次的探勘作業中,也於島上的燈柱下方找到昆蟲遺骸。
「姬兜蟲」屬於鞘翅目之大型甲蟲,目前已確認中華民國領土中僅分佈於台東縣的綠島與蘭嶼。翁自保表示,大二膽上的「姬兜蟲」外型與綠島、蘭嶼所產之「姬兜蟲」有明顯差異,依照地理位置推斷,可能為福建分佈的種類或是其亞種。
「姬兜蟲」體型較獨角仙稍小,體型圓胖,與獨角仙最大的差異在於胸部的背角特別發達壯碩,而頭角則比獨角仙相對短小;「姬兜蟲」會利用頭角與胸角當作鉗子一般來使用,有時做為競爭雌蟲的打架工具,有時也會橫向夾起雌蟲移動並有獨佔現象,在泰國甚至有鬥「姬兜蟲」的習俗。
甲蟲外型與日本傳統武士盔甲相像,故有「甲蟲武士」之稱。大、二膽軍事價值與歷史濃厚,「姬兜蟲」不僅深具當地生態特色,更可軍事武裝延伸意象,除可做為島嶼亮點外,更可作為島嶼開放後的指標物種。
農林科科長鐘立偉表示,在地區服務近十年的印象中,曾有六次在烈嶼鄉親抓到過「姬兜蟲」,並詢問是何物種;早期也曾猜想是否為地區鄉親由外地攜入的逃逸寵物?
鐘立偉表示,隨著相關的資料蒐尋,極有可能是大二膽島上擴散的物種。另在訪談軍友的過程中,二十多年前的太武山也曾證實「姬兜蟲」出沒的紀錄;後續縣府將委請相關學術團體進行棲地的調查與研究,在了解目前族群數量後,在評估是否有需進行保種或其他的保護機制的工作。
兜蟲亞科即兜蟲,有時也稱為「獨角仙亞科」,在台灣有九個品種,以蘭嶼姬兜較為人所知,生長的過程由卵到一齡蟲、二齡蟲、三齡蟲、蛹、成蟲。建設處補充說明:由於尚未確認大膽姬兜的種類,生活史暫以福建分佈的翹角姬兜作為參考:翹角姬兜為一年一世代之昆蟲,不同發育階段的平均時間為:卵二十一天,總幼蟲期一百八十八天(一至三齡),前蛹期十四天,蛹三十二天,成年雌蟲壽命一○二天,成年雄蟲壽命九十天。雌蟲的平均產卵量每隻可產五十五顆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