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魚梯溯河產卵魚群辛苦了

金沙水庫的土鯽仔、羅漢魚等本土魚種準備逆流而上交配產卵,可惜沒有魚梯的幫助,這一趟溯游之行變成賠上生命的不歸路。(董森堡攝)
金門地區近日受梅雨鋒面影響,陰雨不斷,根據中央氣象局的統計資料顯示,金門二天以來約降下四十多毫米的雨量,地區許多湖庫小有進帳,但水情仍舊吃緊。而受到降雨水氣的刺激,許多淡水魚也展開溯河交配產卵,金沙水庫的攔河壩昨日就出現上千尾土鯽仔、羅漢魚準備洄游上流的景象。但相當可惜的是,金門地區湖庫興設時往往忽略了營造魚梯(魚道),讓這些洄游可順利進行傳接代的任務,致使許多魚兒在洄游時無法越過垂直的壩體,最終只能精疲力盡、抱憾而終。
魚梯又稱為魚道,是用來幫助洄游性魚類在湖庫水利建設中生存的設施,魚梯的設計通常是在垂直的壩體另外設置一處較為平緩低矮的階梯狀水道,使魚類逆流而上,前往上游水草較為豐美的自然棲地進行交配與繁殖任務,這種設計在先進國家行之有年,為的就是要確保物種存續,維持溪河生態系的多樣與完整性。
例如在澳洲地區,當地的湖庫為了維持鋸齒鰩溯流而上,就在攔河堰上設置親善的魚梯,而歐美國家也瞭解水庫壩體在興建時,會嚴重破壞了魚類洄游特性,也會試圖透過魚梯的設置來進行生態補償。
但反觀在金門地區,魚梯的設置卻往往不見於各項水利工程中,以致於河道系統無法串連,減縮各種水中生物的棲地環境。
金門地區擁有保育類的大鱗梅氏,依金沙地區的水系分佈,當初這種魚類應該遍及光前溪、斗門溪,乃至於上游龍陵湖以及下游的金沙溪及榮湖水域,但如今大鱗梅氏僅存於光前溪其中一小溪段,除了當地保持自然棲地環境外,受到最嚴重的影響極可能就是水利建設考慮不週,欠缺魚梯串連河道系統,讓大鱗梅氏可在寬闊的河道中悠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