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治攝影展將在高雄展出

縣籍藝術家張國治《2015攝影個展─時空顯影四部曲》,7月31日起將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藝術中心展出。(張國治提供)
繼去年底在國父紀念館三樓逸仙藝廊推出「紅色的力量攝影創作展」後,縣籍藝術家張國治《2015攝影個展│時空顯影四部曲》,7/31~8/14將應邀在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藝術中心(高雄市苓雅區和平一路116號)展出,這是張國治應同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吳連賞及藝術學院院長姚村雄的邀約,首度在南台灣推出的個展,內容涵蓋《家鄉金門》、《暗箱迷彩》、《以紅為名》、《肉體之幻》四個部分,展期長達兩個禮拜,歡迎鄉親及各界藝術同好前往觀賞。
集跨界多元才藝於一身,祖籍福建惠安,一九五七年出生於金門金城鎮的張國治,無論詩歌、散文、評論等書寫,或專業視覺傳達設計、文化創意產業、攝影史研究,以及繪畫、攝影等各項藝術領域都能展現才華。
張國治形容,這次個展是時空顯影下虛實正負影像人生的窺視,從網路查詢「顯影」(Developing)的關鍵詞語,大都指向科技的成像過程及其應用。根據朱則剛1995年12月《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所作有關「顯影」(Developing)的名詞解釋為:顯影是將軟片或相紙上曝光的影像,用顯影藥水沖洗,使其銀鹽轉化,影像呈現的化學過程。
從小到大,張國治用了很大的時間專注於文學和美術的學習上,特別是繪畫,他投入了一生最熱情追求,之所以後來轉注於影像的追尋,張國治說,這是發軔於對母親島最深沈的關注,他把自己在金門島上的經驗和命運作了一番連結。
張國治在文案中指出,1949年國軍撤退大陸轉駐金門後,政府為統一前線軍政指揮權,1956年將金門、馬祖兩地列為戰地政務區域。1987年雖政府宣告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廢止臨時條款,但金馬地區仍再度戒嚴,到1992年11月7日,金馬地區才解除長達36年之久的戰地政務。金門成為戰地政務實驗時期(1956年~1992年)的見證。
和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吳連賞有著一樣出生成長背景的張國治,即是在戰地政務實驗時期第2年:1957年出生於金門的。戰地政務戒嚴年代,張國治的成長經驗和記憶感受是這樣的:金門島上本身就像是一個絕對的大暗箱,處處是鐵絲網、紅色標語、防空洞、甬道、溝壕、坑道、綠色營區、碉堡……充滿軍事管制區,處處是地雷警語、宣傳禁令,砲口觀測台、眺望台望遠鏡、雷達區,更有無所不在的迷彩綴飾整個島上!
那個禁忌的年代,照相機、廣播收音機、錄音機、錄像機,甚至籃球、氣球、泳具等漂浮品都是違禁品。然而越是壓抑的時代越是阻擋不了他對理想的追尋,他曾在鎮上照相館租用相機,企圖從觀景窗窺視鐵絲網圍籬之外的世界,並且讓心靈的視窗不斷向島嶼外水平線的世界眺望、想像。當年,他向1974年時的金門高中美術老師黃國全、國文老師楊子昇學習暗房沖洗放相,顯影自己拍攝家鄉金門的現實面貌同時又充滿浪漫的形象!
張國治的第一個攝影個展就是以《家鄉金門》為起點!在純粹紀實之外又有更多的古典精神和溫情。15年後《暗箱迷彩》晉入當代的影像探索,他以抽象構成為表現形式,內在的靈魂則是熱的,其創作基調仍然是來自家鄉煙硝的情調。2002年後的《以紅為名》紅色計劃影像創作動機,無非也是來自於金門的宣傳標語、紅布條之生活印象。
可以說,張國治一生的創作都是和年少在金門那個刻骨銘心的成長經驗有關,不論表現的形式內容為何,所有影像顯影出來的,均無非都是那個島嶼母體原型浮出,即使部份風格雖非採取視覺完全再現,但或多或少與成長經驗有關。
張國治表示,新近系列創作《肉體之幻》則是更宏大的人生命題,與自己關心佛教文物和思索生命無常本質有關。佛學中所闡述的「成、住、壞、空」是他欲藉此一系列之作,探索生命無常和脆弱之本質,直指生命本體的內容形式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