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翟古蹟永昌堂坍塌文化局急救

甫於今年二月剛通過審定成為古蹟的陽翟「永昌堂」,日前因不敵雨勢沖刷,前落屋頂大片塌落;永昌堂前落木刻精細,為二木通一瓜一獅座,插腳捲草花鳥雕刻,為金門地區少見者。(董森堡攝)
永昌堂岌岌可危、文化局啟動緊急機制!甫於今年二月剛通過審定成為古蹟的陽翟「永昌堂」,日前因不敵雨勢沖刷,前落屋頂大片塌落,主體建築恐有毀損之虞,文化局得知後啟動緊急救援機制,希望加速調查研究流程,全力挽救這棟珍貴的歷史建物!
永昌堂可說是陽翟村內最為有名的建物,根據文化部文資局的記載,「永昌堂」首建於明宣德年間,為陽翟信房前房之小宗祠堂,明清時期永昌堂曾歷經數度的修整,直至民國二十年左右,才由旅印尼華僑陳厚仲捐資重建,整體工程花費了一萬二千圓銀圓,並在民國二十四年完工落成,西廂房並設有浯陽小學校,與當時金沙碧山的村的睿友學校齊名。
身兼教育與宗族功能的永昌堂與浯陽小學校命運多舛,民國三十八年時曾被軍隊佔為師部指揮所,還一度成為砲戰時期的醫療中心,其內的祖龕不但曾被掩蓋封閉,早年每逢宗祠前進行勞軍表演時,當時的駐軍就爬上前落的屋頂看戲,因此屋頂上的牆瓦曾遭受嚴重的破壞,民國八十三年撤軍後,永昌堂始終乏人整理,雖然曾入選歷史建築,並在今年年初通過古蹟審定,但主體建築依舊破落不堪,終於在日前不敵雨勢的沖刷,前落屋頂塌陷大半。
在文化部的審定程序中,認為永昌堂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並曾為開浯第一村陽翟的宗祠,左側護龍則建為二樓洋式樓房作浯陽小學,為早期祠堂兼具學堂最完整形式,建築格局為金門獨特,且綜合洋、華建築式樣及空間內含為金門傳統轉向現代社會之重要建築代表,也是為宗祠建築採用洋樓之少見案例,為早期鋼筋混凝土結合木構架之特殊案例,也因此被列入古蹟,但如今這座古蹟卻面臨著崩壞的危機!
由於永昌堂前落崩塌來得突然,由於前落木刻精細,為二樋一瓜一獅座,插腳捲草花鳥雕刻,為金門地區少見者,因此文化局得知後啟動緊急機制,將加速永昌堂的調查研究,希望能在最快的時間內與屋主等相關單位完成各項前置作業,加速古蹟修護工作,即時救回這棟隨時可能塌落的危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