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廈海域兩岸首度合作魚苗放流

金廈兩岸首度共同合作漁業增殖養護魚苗放流活動昨在海域中線舉行,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處長許志忠(右)與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總工程師林懷遠(左)在海上握手致意,共同宣示維護海洋資源的決心。(楊水詠攝)
金門縣政府與廈門市政府漁政單位昨日上午在檳榔嶼與上嶼海域間之各自於禁限制水域內,首度共同進行漁業增殖養護魚苗放流活動,彰顯兩岸對金廈水域資源復育之重視,透過兩岸於金廈漁業增殖放流使附近海域之魚介貝等物種更具多樣性,讓金廈海域漁業資源永續經營,且能生生不息,嘉惠漁民增加收益。
昨日上午金門縣政府建設處處長許志忠與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總工程師林懷遠,分別搭船約於上午10時20分左右抵達檳榔嶼與上嶼海域間,兩人隔海握手、寒暄,隨後在各自禁水域內,從船上將大批魚介貝類苗種放入海中。
縣府建設處處長許志忠表示,過去海峽兩岸各自放流魚苗,這次是首度攜手同時放流,此次金門放流魚苗種類包括黑鯛魚苗、黃錫鯛、三疣梭子蟹、遠海梭子蟹、象牙鳳螺等五種項目,總數為共5萬5000尾(顆粒),魚介貝類種類都是水試所自行培苗。
大陸方面,放流了黃鰭鯛、黑鯛、大黃魚、青斑苗種共73萬尾;另外,廈門海滄集團還提供黃鰭鯛、青石斑魚、花蛤、長毛對蝦等魚貝苗種,作為生態補償放流。
昨日金門出動了4艘船、廈門方面出動了5艘船參與放流活動,雙方人員和媒體隔海互拍放流畫面,記錄並見證了這歷史的一刻。
縣長陳福海對於首次金廈兩岸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特別關注與重視,他指出,為使金廈兩岸漁業資源永續經營利用,除了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有效漁業資源之復育與管理,營造優質之水域休養暨生息之空間外,仍有賴於兩岸漁業合作並加強水產生物繁養殖技術之配合,除以放流來增殖及彌補海洋資源再生能力之不足,應透過兩岸共同於金廈海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積極執行,有效漁場養護及維護海洋生態平衡,加速金廈海域漁業資源永續經營,將使之生生不息,才能嘉惠漁民,增加漁民收益。
議長洪麗萍表示,對兩岸漁業政策資源養護永續生息,金廈漁業增殖放流使附近海域之魚介貝等物種具多樣性,尤其是近年來兩岸漁業隨著經濟發展,漁業捕撈能力迅速增長,兩岸漁民競相利用相同漁場結果之際,放流魚苗是對增殖漁業資源及面對目前漁業情境最為快速有效方式,漁場資源增殖放流應為長久永續性之執行並加與追蹤,對於漁業復甦才有所成效,今年首次兩岸漁業資源培育與養護之魚苗放流活動能共同合作是值得肯定與支持,並對漁民是有所助益。
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楊文璽所長表示,為復育金廈海域漁業資源,金門縣政府責促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擔負此項重要工作,本次金門方面計放流黑鯛魚苗2萬餘尾、黃錫鯛1萬餘尾、三疣梭子蟹及遠海梭子蟹各5千餘隻及象牙鳳螺1萬5千餘顆粒,放流之魚介貝類苗均為金廈海域中常見的物種,而放流之種苗其體長均在5公分以上,種苗均為健康且經過國內權威單位檢驗無藥物殘留之魚苗,體型顆粒適於放流海域中生長活存率較高。
楊文璽說,放流人工孵化之魚介貝類苗,是增殖漁業資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兩岸之間都有共識,均將增殖放流列為重要工作,特別在各長官支持與領導能與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等漁業與研究相關單位暨協會間,經過多次研商所奠定之良好基礎上,方能於海峽金廈海域積極相約共同進行魚苗放流,使金廈海域漁業資源能生生不息永續應用。
對於本次將放流魚苗之海域,楊文璽認為兩岸海域執法相關單位宜應嚴加管制取締如電炸毒魚及地滾式加裝電魚設施之拖網、刺網及底棲籠具等網具,避免魚苗放流後即被採捕破壞,而失其漁業增殖養護魚苗放流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