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正中學生偏差行為 防制策略啟動
「金門地區中學生偏差行為成因及其防制策略之研究」計畫正式啟動,主持人由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管理學院院長章光明博士擔任,共同主持人警大犯罪學系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蔡田木博士和教授汪子錫博士;申請學校國立金門農工職業學校,參與研究學校有金門農工職校、金城國中和中正國小,期透過研究完成蒐集影響少年偏差行為因素之相關研究報告,解釋少年偏差行為之原因;並且透過這研究能讓金門地區的老師們,更重視毒品的危害,更能有能力提早發現問題與防範,減少偏差行為的發生,進入社會後就會減少犯罪機會。
警大團隊為金門青少年問題把脈
警大警政管理學院院長章光明和蔡田木、汪子錫於昨日來金;今日將與金門縣警局焦點座談,並考查金門社會環境、熱點警政、社區警政、小三通跨境犯罪預防;明天將安排有學校分組焦點座談和考察行程。金門農工職校校長劉湘金表示,感謝縣長陳福海給金門農工職校這個研究計畫的機會,並與國中和國小端結合,也藉助警大團隊對金門青少年問題做一個把脈;同時,她也感謝陳縣長對於教育區塊的關心和對學生的愛護。
縣長陳福海昨日與警大警政管理學院院長章光明和團隊成員蔡田木、汪子錫,以及縣府教育處副處長陳金文、農工職校校長劉湘金、和教務主任張皆欣、金城國中校長許維民、中正國小校長張■樾等人座談;他並了解「金門地區中學生偏差行為成因及其防制策略之研究」計畫啟動執行概況,也非常的關心和寄以厚望。
陳縣長除關心金門教育課題之外,也關心金門這塊淨土因地區環境和人口結構改變,以及社會風氣改變影響,讓金門淨土也污染了;所以,陳縣長看到本縣青少年成長過程遇到偏差行為問題,無論是家庭或是社會教育問題的各個層面,希望藉重其研究計畫及學者專家對金門青少年問題,提出有效防範和減少偏差行為的方法。
陳縣長要求全面防範青少年偏差行為
陳縣長也要求教育、警政、社會單位及各級學校均能一起來重視毒品的危害,全面做好青少年成長的偏差行為防範舉措。同時,陳縣長期望農工職校全力做好「金門地區中學生偏差行為成因及其防制策略之研究」計畫,以作為本縣教育施政的重要參考,讓金門縣教育更有競爭力,也超越台灣的教育成果!
這項研究冀期問卷調查、深度訪談與焦點座談方式達成以下研究目的:一、瞭解金門地區中學生的物質濫用情形與偏差行為現況及態樣。二、瞭解金門地區中學生的校園霸凌與校園暴行之情況。三、分析金門地區中學生物質濫用、偏差行為成因。四、提出物質濫用、校園霸凌、校園暴行與偏差行為之對策,以供教師管教與預警之參考。五、研究初期與教育現場老師觀念的溝通及問題搜集,研究後期提供及時的諮詢與支援。
希望透過防制策略 把孩子帶上來
劉湘金表示,不僅僅是學校教育問題,也包括家庭和社會教育區塊在內的層面,希望透過「金門地區中學生偏差行為成因及其防制策略之研究」計畫提很好的防範方法和策略,且是屬於行動研究,對於教育將會有很大幫助,並把「學生問題」解決,把每一個孩子帶上來,順利完成學業,社會有所貢獻,也是站在教育者的立場和初衷!
農工職校教務主任張皆欣說明其計畫問題背景與緣起:每年一年級新生有些班級學生延續國中時代養成的行為習性,偏差行為有愈來愈嚴重的趨勢,常發生的嚴重的偏差行為有如:吸毒、運毒及販毒違法行為、嚴重鬥毆傷害事件、偷竊事件(偷車、偷油等)、霸凌等事件。
張皆欣表示,其較普遍的有如去(103)年入學新生有13.2%的同學有抽煙習慣、嚼食檳榔的人數也愈來愈多、賭博、翹課上網咖、無照駕駛、上課玩手機不聽老師規勸等行為層出不窮,如何減少這類事件的發生,成為本校管教輔導最棘手且刻不容緩的事情。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張皆欣指出,無論我們多麼努力,效果還是很有限,因為從小學開始再到國中階段這期間的學生,若小孩子沒有目標不喜歡向學、家長疏於管教、受同儕影響養成的不良習性,老師未能及時發現並加引導,逐漸與其他行為偏差的同學建立堅固的人際網絡,上了高中職後絕對不是只有靠學校老師或教官之力能導正的。
學校防治有效 相信會減少社會犯罪行為
張皆欣說,如果能有一組有經驗有執行力的研究團隊,能充分的與教育現場的人員(小學、國中及高中職)進行具體有效方法的溝通,達成如何防範各級學校學生偏差行為發生的共識,並且能提供隨時的外部諮詢與支援,能及時防範偏差行為的產生,相信如果在學校的防治學生偏差行為能成功有效,在社會犯罪行為就會減少,就可減少社會成本的付出。
農工職校指出,這項工作如果由相關防治偏差行為(各級學校)或防治犯罪機構(教育處、警察機關、衛生局等),一起來建立一個常設的預防偏差行為研究小組,能及早深入各級學校提供學校老師們,進行如何針對行為偏差學生的輔導管教,提供相關智能與方法,讓學校的老師們不再束手無策,讓這些小孩子進入社會不再變成社會的負擔。
劉湘金表示,少年階段是兒童成長發展至成人過程中最重要的過渡時期,與生命中的其他時期比較;此階段的少年呈現出身體快速成長、賀爾蒙變化激烈,情緒起伏不定,認知發展尚未成熟。在人格發展方面則陷入「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的狀態,希望能得到父母、師長、同儕的肯定。另一方面卻又經常陷入自我追尋的迷失中,這種種不穩定的特質若不能擅加以引導,便容易與他人產生負面的互動與情緒,進而發生不良行為,更進一步偏離社會規範與期待的行為產生。
張皆欣指出,學生時期所嘗試的行為往往會導致成年後持續的習慣,再者,少年時期對於未嘗試過的事物總感到格外新鮮,許多國中生開始嘗試如抽菸、喝酒、嚼檳榔,然由於愈早暴露於有害物質,有害物質對於健康傷害的持續時間也越長。另,檢閱少年偏差行為相關文獻直指,家庭與學校是影響與防制少年偏差及犯罪行為二大重要機構;就中學生而言,家庭對偏差行為影響雖深遠,但在青少年階段力求獨立,且同儕取向,再加上,中學生在校時間活動遠遠多於在家時間的情形下,學校場域在中學生行為與價值觀的影響要比家庭更為深遠。
師生互動好 學生不易有偏差行為
張皆欣指出,研究顯示師生互動良好,則學生就愈不易有偏差行為,同時,老師對學生的生活愈瞭解,可減少青少年的偏差行為;反向來看,學生若不能從老師得到適度關懷,則愈容易有偏差行為或涉入不良團體當中。因此,當青少年不喜愛學校,不在意教師之觀感,就會認為學校管教不當,並因此增加犯罪、偏差行為之可能性。
此外,研究均指出學生對學校依附與師生關係對於少年偏差行為與校園安全有著重要關聯性。老師是接觸學生第一級教育工作者,老師對於學生觀察、互動與班級經營,深深影響著師生關係良窳,因此,教師除專業授課外,對於學生問題與不良行為警覺,及即時反映與處理,確實身為教師是另一大重要課題與須加以精進之專業知能。
張皆欣指出,近年來隨著政治體制變遷、社會開放,台金之間往返已無任何限制,加上兩岸關係緩和,實施「小三通」,觀光人潮帶來商機;金門建設同時也帶來較多外來人口短暫停留,進而產生異質性人口增多,娛樂、觀光場所增加,開始漸漸感受治安問題複雜難治之情形。為了確保金門地區快樂島之優勢,在享有經濟開放、商業開展同時,要避免毒品與犯罪等危害的發生,再加上少子化的今日,每位少年都是國家興盛之未來寄託,少年犯則往往是明日成年犯之人選,如不妥善處理會造成社會危害與人口素質下降,同時,更增加國家司法、偵查與醫療的各項支出,不可不妥適處理少年濫用物質與偏差行為。
先期預防 勝於事後處理
金門農工職校指出,其研究目的在鑑於先期預防勝於事後地處理,希望能透由瞭解金門地區中學生抽菸、飲酒、嚼檳榔等物質濫用情形、校園霸凌、暴行與偏差行為現況,並探討其不良與偏差行為之成因,並研擬相關防治之道,將研究所得,與金門地區教師分享,以期能透過第一線教師能早期發覺少年不良與偏差行為,並透由班級經營策略營造安全、安心學校環境,防止校園霸凌與暴行的發生,建構金門地區少年偏差行為之解釋模式,以瞭解其之原因,以作為提出防治策略之依據,讓小學及國中端老師重視偏差行為學生輔導管教的重要性,不能一味只以升學導向為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