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柏煒﹕溝通解決問題提供專業服務
社區規劃師的任務是什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教授兼主任江柏煒強調,對社區規劃師的工作內容的看法雖然有許多不同,但不外乎兩樣,一為與空間營造工作直接相關的「社區實質環境規劃工作」;另一則為社區營造工作相關的「社區參與工作」。
江柏煒指出,就「社區實質環境規劃工作」而言,需要空間專業者的協助,此部份的重點是公共空間的改善與環境景觀整體的提升。
擔任金門縣環境景觀總顧問的江柏煒指出,台灣近十年來社區主義意識抬頭,自1994年起,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政策」,扮演了主導台灣社會發展的關鍵力量。這一政策的推動方向,具體地把台灣的社會力量和政府資源整合起來,調整傳統由上而下的思考方式,文化政策從中央集權轉而走向地方自主,提供了一種從民間角度的新思考,以及一種環境改造的新機會。
江柏煒指出,1999年起進一步發展了「社區規劃師制度」,將規劃設計權力自專業者下放到社區。透過社區參與機制,以及社區規劃師的駐地協助,改變以往缺乏使用者觀點的建設作法。
江柏煒認為,社區其實是現代社會中另一種形式的聚落,經由日常生活的接觸而形成一個集合,或許會打破鄰里行政界限,或許是建築商所推出的社區開發所形成,或許因為有明確的界線,或是由於地域認同、血緣認同、甚至是學習圈認同(學區關係)。社區規劃師的定位應該由下而上把地方上的聲音呈現出來,讓政府瞭解民意;另一方面是由上而下,傳達好的政策,而社區規劃中心就是在其中上下協調。
江柏煒指出,在傳統金門,社區有兩個層面的意義,一是地緣、一是血緣。當代金門的變遷,除了地景變遷之外,社會變遷也在迅速發生中,特別是人口結構的改變。
至於社區規劃及社區參與的重要性,江柏煒認為,能提高居民對社區事務的參與;提供居民學習社區環境營造相關知識的機會;增加居民對自己社區環境的認識;增進居民對自己環境價值的肯定;促成社區環境之改善與提升;以及強化社區自主管理能力。
江柏煒指出,社區規劃師角色功能與定位,主要有:1、溝通傳遞角色:彙整新竹市及其他縣市之優良社區規劃及社區營造案例資料,以資源平台的方式提供本縣社區規劃與社區營造工作者之提案作業參考。2、意見整合角色:提供社區工作者、社區居民、社區規劃與社區總體營造專業者相互討論社區問題或社區規劃事務之長期服務性場域。3、解決問題的角色:參與及引動社區居民之合作與討論,以社區文化、社區生活、公共利益及環境品質為基點,促使民眾一同發掘與研討社區問題,並結合社區營造專業顧問與社區居民共同勾勒出社區公共空間發展的願景與共識,進而提出促進社區風貌營造與地方環境改善之行動方案。4、提供專業服務的角色:提供社區民眾、社區意見領袖或不同對象之社區文化活動與社區公共空間規劃之發展計畫等知識,包括各種學習機會。
江柏煒強調,期待所有經過培訓後的社區規劃師,能隨時從環境議題的發掘、社區發展願景的思索、社區共識的建立、空間改善的對策,動手操作實踐等,作為社區培力與社區規劃的重點。而以綠美化為目標,微型工程為手段,社區規劃師所進行的各種討論,日後也成為環境景觀總顧問協助縣政府向營建署政策引導型計畫提案的重要依據,未來亦是公部門與社區之間的重要溝通平台。